對於陳聞禮的話,張維賢沒去接,但是張維賢也知道,陳聞禮說的很有道理。
皇上培養勳貴子弟,其實也是在給勳貴一個機會,然後看看他們是不是可堪造就。如果可堪造就,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不堪造就,張維賢都不敢往下想了。
作為從永樂年間過來的勳貴,英國公府對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清楚。
太祖開國伊始,廢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設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鐵券,此三等又可細分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
太祖開國之時,封了很多爵位,有的是實受封,有的則是死後追封,也就是有人生前受封的,那些死後追封(只是死後給個名號的)也很多。
如越國公胡大海、蔡國公張德勝,都是死後追封的,又不許子嗣襲爵,純粹給死去的功臣一個名號。
實受封的公爵一共有七個,分別是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和信國公湯和。
七家國公里面,除了魏國公府還在,其他的誰還在?
像鄂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和信國公湯和算好的了,除爵之後還能撈一個侯爵。韓國公李善長坐黨死,宋國公馮勝賜死。
侯爵伯爵一共攝封了五十八家,除了誠意伯劉基、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之外,其餘全都黨坐賜死,或者被殺。
雖然有幾家是永樂年間的被廢的,剩下的全都死於洪武一朝。
永樂年間到現在,也不過封了一百多個爵位,現在剩下多少?五十家都沒有。當今皇上又是一位雄主,是一位想要和成祖皇帝比肩的帝王。
大明的勳貴到了今時今日,必然要表現出自己的作用,否則前車之鑑並不遠啊!
張維賢還記得自己爺爺和自己臨終前說的話,作為勳貴,站在皇帝身側,一定要讓皇帝覺得你有用,否則末日就不遠了。
天子之澤,五世而斬,當今皇帝連皇室宗室都要清洗,都要他們自食其力,何況是勳貴?如果勳貴不能表現出自己應有的作用,那這份恩德就會是催命符。
張維賢對爺爺的話深以為然,只不過他沒想到事情這麼快就來了。
看著下面的營地,張維賢嘆了一口氣,他壓力很大,這一戰只能打勝,而且還要勝的漂亮,否則朝堂怕是會掀起一波清洗了。
尤其是當今皇上對勳貴可以說非常的恩厚,發財的機會都帶著勳貴。
在這種情況下,皇上怎麼會允許朝廷之中的勳貴尸位素餐。朝堂上的勳貴也看的明白,皇上扶持朝堂上的軍方新勢力的意圖很明顯,否則勳貴們也不會對大肆向軍中派出自己家的子弟了。
無論是支系旁支,還是直系血脈,全都入講武堂。
甚至連世子都送了過來,都知道上戰場是拼命的,可是這個時候你不拼命,那麼以後你連拼命的機會都沒有,張維賢深知這裡面的殘酷。
只不過這些話不能說,只能靠意會,這是一個大洗牌的時代。
張維賢相信肯定會有人藉由這一次的機會異軍突起,但是也肯定會有人被拉下去。用一句皇帝的話說來,浪潮滾滾而來,擋是擋不住的,誰能成為弄潮兒,那就全看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