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虎並非騎將,而是典型的廣西狼兵兵王式的步將,但他在桂南狼兵之中威望很高,一聲呼號之下萬人景從,思明府、思明州的狼兵都開始向他匯聚。
黃虎並不等全部人靠攏,當身邊匯聚了大概兩千人馬之後,便開始大吼著讓這批人馬整隊——搶灘登陸的問題就在於大夥兒在上船、下船及搶灘的過程中容易跑散編制,所以眼下陣線稍稍穩固,經驗豐富的他立刻抓緊時機整隊。
說抓緊時間真的是抓緊時間,一炷香的時間都沒到,黃虎就初步完成了隊伍編成,還臨時微調了一番指揮序列,然後立刻帶著這批人向前進發。
攻擊是最好的防守,黃虎也許沒聽過這句話,但一定是從多年的戰爭經驗中得出了這個結論的,他知道剛才鄭軍這一波進攻雖然因為主將被殺而被擊退,但那員將來看起來級別恐怕也不會太高,現在這一段進攻失敗了,對方肯定會有所調整,馬上就會重振旗鼓再殺過來。
畢竟,放明軍大軍登陸,鄭軍基本上就只能困守清化孤城了。
所以現在得搶時間,坐等對方進攻素來不是狼兵們的習慣,衝過去收人頭才是他們的愛好,因此黃虎的舉動讓這批黃芷汀的嫡系精銳十分興奮,兩千人馬匯聚成一個拳頭,向當面鄭軍狠狠地砸了過去。
當面鄭軍果然在重新組織,準備再衝殺回來,同時他們還往後方召喚了援兵。
約莫三千人的鄭軍部隊剛剛集結,黃虎帶領的狼兵殺到了。
這不是開戰之前的兩軍對壘,也來不及搞什麼弓箭手遠端覆蓋射擊然後再步兵向前,眼下的狼兵全是一群餓狼,逮著敵人就是衝殺。
當然,狼兵們習慣性的一輪標槍還是免不了。
不得不說,這些狼兵雖然不像高務實選家丁那樣還要求身高,但他們的力氣著實不小,在向前奔跑中投出手中的標槍,估計平均距離得超過三十丈——這離後世的標槍世界紀錄也就差三丈左右了,但卻是他們的平均水平。
鄭軍的兵器五花八門,其中也有標槍手,但並不像狼兵們一樣喜歡集中使用——其實狼兵們以前比較喜歡小規模集中使用,但後來高務實給了黃芷汀建議,黃芷汀便讓黃虎去試驗了一番,以單個百戶為小編制,組成五六個百戶規模的標槍齊投,一次齊投為一波,分為三波交疊輪流投擲。
這個戰術顯然是由火槍三段擊改造過來的,放在一般的明軍部隊十有八九不好使,因為這些人相當於頂著對方的弓矢乃至火槍齊射的威脅衝過去投標槍,沒有驚人的膽魄是肯定不行的。
但是狼兵們有這樣的膽氣,這些人早就被土司們灌輸了太多外人難以理解的古怪尊卑觀和價值觀,就如同某些宗教洗腦差不多。
對他們而言,衝過去幾輪標槍,敵人就得崩潰,萬一僥倖沒崩,那就來第二招,直接上前讓他們嚐嚐竹矛陣。後世有人認為戚繼光的鴛鴦陣最初的構想,就來自於那些同鄉狼兵們自發組成的“三五成群互相配合”,雖然未見得一定是真的,但至少說明了狼兵們的竹矛陣威力巨大。
黃虎打仗也是經驗型選手,眼見得對方也即將完成重組,二話不說就下令趕緊先來個標槍三段投。狼兵們執行土司命令的紀律性不必多說,四個百戶隊伍一輪,三段標槍過去鄭軍已是人仰馬翻。
不少離得近的倒黴蛋甚至被標槍的慣性釘死在地上,一些僥倖未死的更是慘叫一片,淒涼無比。
這種穿刺性的傷害,但凡傷到稍微要害一點的部位,在這個時代就基本沒得救,而且由於竹杆不算很細,就算貫穿大腿、胳膊什麼的,也容易導致血管斷裂……戰場之上,這也是沒救。
三段投過後,當面鄭軍直接減員了四百多人,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傷亡慘重,但黃虎餘勢未竭,投完一根標槍的狼兵退後稍稍歇息,剩餘沒有參與三段投的大約八百狼兵已經組成竹矛陣衝上前去了。
竹矛陣與鴛鴦陣的確有一點相似,它並不一定要站在原地老老實實列陣、緩步上前逼近,而是可以直接往前衝殺——實際上這有些類似於後世的“步兵班進攻戰術”,講究的是小規模配合作戰。
高務實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是不太懂具體的訓練和指揮,而黃虎則正好相反,他未必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但絕對精於應用。
這八百狼兵實際上就等於分散成了八十個“步兵班”,每個步兵班有一個小旗,相當於班長,由他選擇敵人,然後全“班”在他的指揮下配合作戰。
一輪衝殺,當面鄭軍就崩潰了,實際上他們被這輪竹矛陣殺死的人只有不超過兩百人,還不如之前的標槍三段投,然而敵人殺到眼前的感覺,和麵對遠端投擲的感覺是不同的。
這批狼兵不僅配合默契,十個人猶如一個人,而且這些傢伙滿臉都是狂熱和興奮,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殘忍,鄭軍被他們抵近一陣衝殺,幾乎全是在挨宰,各種反抗簡直沒有給對方造成傷害。
這還打個屁!
也不知道是誰第一個丟了手裡的兵器大叫著轉身就跑,反正一瞬間就演變成上千鄭軍齊齊丟了武器轉身逃跑,不少人還一邊跑一邊脫下身上的半身罩甲,以便輕裝逃跑。
這支三千人的鄭軍,就此徹底崩潰了。
這邊黃虎擊潰當面鄭軍,更多的狼兵從後方和四面八方靠攏過來,黃虎趁機再次集中整編,以儘快形成更大的戰鬥力。
而他當面鄭軍的崩潰,惹惱了在後方一些觀戰的鄭軍沿江防線主將阮有僚,阮有僚大怒之下調集人馬,親自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