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淵去南疆已經是計劃之中的事了,不過並不是現在馬上就走,而是要等到年後,過完年再出發。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畢竟這個時代過年是大事,何況已經到了年關將近的時候,也不差那最後幾天。
年關之前,朝廷最後一件大事也已來臨,那就是朝鮮請求內附的全權特使李山海一行終於抵達京師,大明朝廷終於要對朝鮮內附做出最終決斷了。
按理說這件事在朝廷高層其實已經明確了是要接受的,本不應該再橫生枝節,誰知道事到臨頭居然還真出了點妖蛾子。
倒不是說有人反對接受內附,而是有人提出說朝鮮內附這樣的大事,皇帝不應該簡簡單單就答應下來,而要行“三讓”之禮,並舉例說古時著名的明君漢文帝當年繼位登基就是先經過“三讓”之禮,才使得天下太平。
其實這些人之所以用漢文帝舉例,顯然並不是說這兩件事本身很像——大明接受朝鮮內附與漢文帝當年的登基完全不是一碼事,這些朝臣沒一個學渣,怎會胡亂比擬?事實上,這些人的用意在另一個方面。
“三讓”之禮是有說法的,古代帝王繼位、大臣受封等大事,經常都很講究三辭三讓的謙讓之禮。遠的不說,朱翊鈞當年登基那麼名正言順的事,可不也經過了這道手續嗎?
現在一些朝臣舉例漢文帝劉恆入長安登帝位,怎麼看也更應該對應新君即位,關朝鮮內附什麼事?
文帝本是高祖劉邦第四子,惠帝劉盈的異母弟,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受封代王。漢高帝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漢惠帝英年早逝,諸呂掌握朝中大權。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聯合丞相陳平等人粉碎諸呂勢力,迎立當時的代王劉恆進京繼位。
當時劉恆帶著宋昌、張武等六名心腹前往長安,臨到長安,先是派宋昌去打探情況。宋昌剛到長安北三里地的渭橋,丞相以下大小官員,都在這裡等候著代王的到來。
劉恆來到渭橋,群臣都參拜稱臣,太尉周勃想要和劉恆換個地方說話,宋昌不放心,便說:“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意思是讓周勃有話就當面說,不要藏著掖著。
周勃只好跪下,奉上了上天子璽符。然而,劉恆並沒有第一時間接受,而是說等到了長安府邸裡再說。此一讓也。
來到代王在長安的府邸之中,群臣也跟著過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等一眾大臣,又跪下請劉恆即天子位。劉恆又推辭道,自己能力不夠擔當重任,大臣們可以去請楚王劉交來商量這個事情。此二讓也。
陳平、周勃等人跪著再請道:“臣伏計之: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為宜。臣等為宗廟社稷計,不敢忽。願大王幸聽臣等。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陳平等人勸劉恆,不僅是眾大臣,而是為天下所有的人,全天下人都認為您最適合等天子之位!此三讓也。
劉恆這才說,既然宗室和列為王侯將相都認為我最合適,那我就不敢再推辭了,於是接受了天子之位,當日傍晚入未央宮。
劉恆傍晚入未央宮,當夜便拜跟隨自己的心腹宋昌為衛將軍,掌管南北禁軍,以張武為郎中令,第一時間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又連夜釋出詔書,大赦天下。
登基大典之後,劉恆迎薄太后來未央宮,把原來呂氏集團侵奪的各路諸侯的領地全部奉還,大賞誅呂功臣,加封周勃食邑萬戶,賜金五千斤;丞相陳平、將軍灌嬰邑各三千戶,賜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
至於“三讓”在這件事裡的意義,在後世人看來大抵只是文帝作秀罷了。畢竟他人都到了京師,人家勸他繼位,他還扯什麼請楚王來一同商議,這話三歲小孩都不會信嘛!
然而問題就在於有些“秀”是一定要做的,只有做了這個秀,才算完成了某種程式,才具備合法性,最終讓人無話可說。
朝鮮內附當然不是新君即位,但偏巧還真有與漢文帝繼位那會兒類似的隱患。
這個隱患便是天下大變,人心不定。
當然,“天下大變,人心不定”的自然並非大明,而是說朝鮮。
眾所周知,唐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滅高句麗,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在漢後首次正式迴歸中原王朝統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說高句麗國家從此消失,後來的高麗又是從哪冒出來的呢?答桉是新羅。
九世紀末,新羅由於農民反對封建殘酷剝削的鬥爭,逐漸衰落下去。在此過程中,其西南地區的甄萱和北部地區的弓裔,分別成立了後百濟國與後高句麗國,朝鮮半島從而被分裂成了“後三國”。
後三國各自擴張領土,展開角逐,空前地加強了封建剝削和壓迫。隨之而起的就是土地改革、新官僚機構的形成、佛教的衰弱、儒教的形成等等,這些發生在15世紀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國誕生的一部分。
朝鮮半島的混亂之世慢慢到了918年,後高句麗的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後高句麗亡國。
王建隨即遷都開城(當時叫松嶽,為了利於統治,使各部歸附,王建將所建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改國號為“高麗”——此處著重說明一下:高句麗與高麗完全沒有繼承關係!
一個已經滅亡了250年的國家,其民早已分徙各地。高麗這個詞,其實是來源於論語中“山高水麗”的附會。而高麗後來的英文名“Goryeo”源於高句麗的英文名“Goguryeo”。而三韓的英文名“Korea”則是高麗英文名“Goryeo”的變形。實際上,無論“Goguryeo”,都是唐代傳入新羅的漢字音讀,都來源於中國的歷史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