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八章 故事大會——《神典》

第二十八章故事大會——《神典》

故事是根據史實加入感性和優美鍛造出來的工藝品。

儘管王詡是一個考古學者,但是在編故事方面還是頗具天賦的,當年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考古和歷史,王詡經常發表一些小文章,最後還混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網路博主。

全靠著他的文字天賦和編故事的水平。

他給‘逐鹿大戰’新編的故事,是這樣的。

不忍看著人類被野獸殘骸的蚩尤從天界偷來了冶金之術,幫助人類鑄造武器鎧甲,來抵禦野獸和災害,但是沒想到人類趕走了野獸之後,就變得貪婪起來,為了爭奪權力而利用冶金之術互相殘害,驚動了天界。

於是天界派出仁德的黃帝和睿智的炎帝來找蚩尤‘談判’,誘發了一場‘冶金之戰’,最終炎黃二帝生理,蚩尤意識到了冶金之術對於現在人倫不分,不懂道德的人間是巨大的災難,甘願協助黃帝和炎帝傳授仁德和睿智,共同治理人間,重塑人間規則。

後世人對於冶金之術應該時刻抱有虔誠和畏懼的心態去使用和探究,每次都要祭拜一下蚩尤大神,反思一下冶金之術是連蚩尤這樣的天神都無法正確掌控的力量,人類到底要如何使用他。

雖然王詡看似編造了一個神話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充滿著寓言和更深層次的核心教育意義,雖然這一代的孤竹族人可能不太理解,只當成跟一個神話故事來敬仰。

但是他們的後代,從小在這種故事教育下,對於三觀的塑造是有幾大好處的,寓言故事是開啟民智最有效的方式。

王詡將蚩尤的形象大轉變,這樣不但有助於後人對冶金之術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將蚩尤也當成人文始祖的一部分,而不會將他排斥在華夏文化之外。

蚩尤的九黎部落在考古界定性為東夷龍山文化集團,不管在文化意義上,還是人類分子學血統上,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構成,可以說沒有蚩尤的九黎文化,華夏文明的程序將會推遲一千年以上。

因為龍山文化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從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證實了很多華夏文明獨立起源的有力證據。

證實了華夏初期擁有冶鐵提煉技術和打造技術,農畜馴養歷史也重新定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龍山文化,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獨一無二的‘黑陶’。

華夏以陶瓷聞名天下,功勞全部在於‘黑陶’傳承。

黑陶: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

而這項技術起源於4500年前的東夷部落集團,龍山文化群。

龍山此遺址發現的高達116厘米、口徑44厘米的灰陶甗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最大的一件‘蛋殼陶杯’最薄處僅0.3毫米,代表了當時製陶業的最高水平。

被世界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的製作”。

黑陶技術像是最有利的粘合劑,將當時華夏文明幾個起源粘合在了一起,鑄就了後期華夏文明輝煌的根基。

至於‘逐鹿大戰’的真相,其實就是東夷九黎集團和東羌中華集團一次火拼融合的結果而已。

也是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一次融合碰撞,最後形成了華夏文化集大成者,二里頭文化,也就是考古界疑似的夏朝。

王詡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將後世的科學,考古與神權融合,成為他以後立足的根本。

或者說,王詡準備把科學‘神化’。

後世人看似利用科學,掌握了萬物的本質,但是卻喪失了對自然和生命的那一份敬畏心,過度的自大終究會讓人類自食惡果。

但是古人利用迷信和神權,來奴役萬民,也是對自然和生命的一種褻瀆,同樣獲得了慘痛的教訓。

科學是具有著辯證唯物主義的理性,神權則是具有人文浪漫的感性,兩者結合,是王詡認為最完美主義。

也就是那句‘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另類寫照。

不過看著一臉智障和神往的族人們,又看了看一臉若有所思的王離,王詡嘆了口氣,感覺已經看到了這條路的盡頭。

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王詡準備把神話故事好好編排一下,編寫一部堪比《聖經》和《紅寶書》的信仰之作。

名字都起好了,就叫做《神典》。

神者,引出萬物,典者,從竹古文。

雖然損失了一把斧頭,但是能夠讓王詡《神典》第一個故事出爐,還是很划算的。

聽了王詡講述蚩尤故事後的族人們,對這個之前一直厭惡的三頭六臂銅頭鐵骨的蚩尤有了新的認識,以前只當成是一個和炎黃二帝作對的壞蛋,現在變成了一個需要崇敬的先祖。

尤其是拿著蚩尤‘恩賜’的斧頭時,他們趕緊又充滿了力量。

而王離則坐在木樁上,抱著半截斧頭髮呆,口中還唸唸有詞的模樣像是一個傻子。

“大帝,你對他施法了?”墨狼疑神疑鬼的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