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四章廢物,農民和良善求全訂
燕國跟齊國,算是一個有著千年羈絆的兩個國家,千百年來,這兩個國家都互相影響,互相敵視,互相進步。
燕國的開國國君燕召公與齊國的開國國君姜尚是故交。
這個交情有多鐵呢,可以說,齊國能夠從春秋初期就有那麼大的領土自主權,全都仰仗燕召公。
大多數對歷史有了解的人都認為,周朝能夠覆滅商朝,姜尚姜太公是功不可沒的最大的功臣,畢竟深受封神榜這種演繹影響的都是大多數人。
但是實際上,周朝能夠覆滅商朝,姜尚的功勞雖然很大,但是並不是一家獨大那種,姜尚的主要功勞其實是在商朝內部縱橫遊說比干,箕子和微子啟製造內應,造成了帝辛大軍出征東夷之時,周朝聯盟能夠趁虛而入逼死帝辛,然後由微子啟和箕子控制商朝,然後尊周武王為天子,大封天下。
周武王的分封制,並非是一種禮樂產物,而是屈於當時天下大勢的政治產物,因為周朝那個時候的實力,並沒有達到可以統一天下顛覆商朝的水平。
牧野之戰的四萬多大軍,都是周朝東拼西湊起來的軍隊,若非朝歌城中微子啟和箕子n,這四萬多大軍還真的未必能夠打敗帝辛臨時湊的幾十萬奴隸軍隊。
所以周朝在成為天子之後,啟用了一個叫做三恪的制度,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稱三恪,以示敬重,封黃帝、堯、舜之後於薊、祝、陳。
以此來安撫當時被商朝鎮壓千年的姓氏族。
而且還將商朝的祖地原封不動的封給微子啟為宋國,來換取用微子啟的權威來震懾商朝遺民,將殷商十三族遷徙到各地,但是依舊險些崩於三監之亂。
而三監之亂,是齊國崛起的稱霸的一個重要契機。
姜尚是上古姓中姜姓氏族中呂氏子弟,也就是傳聞中炎帝的直系後裔,但是商滅夏之後,大大壓制了上古姓中的姜,姒,姬姓的發展,姜尚那一代集合了姜姓與呂氏最後的力量,在周朝聯盟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之後在分封之時,姜尚選擇了當時還屬於東夷蠻荒的齊地。
當時齊國是以營丘為首都,但是那個時候營丘還在東夷萊國手中,打了一年多才將營丘打下來後,建立齊國,主要是姜尚看重了東夷這片土地富饒的資源,東夷從夏商時期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商朝更是一輩子都在征服東夷的過程中,幾千年的爭鬥中,帝辛為了征服東夷更是勤兵黷武,最終被周朝趁虛而入。
但是帝辛卻已經將東夷打服了,最後便宜了姜尚,姜尚藉助東夷的鹽田與中原交易糧食,用糧食吸納東夷蠻族,而且用同化的軟手段來吸納東夷族人,讓齊國的兵力在初期成為百多個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支。
所以在三監之亂時,燕召公強烈推舉姜尚作為統軍參與平亂,而且之後燕召公還讓周成王賞賜了最重要的征伐之權。
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這種實權相當於允許齊國開疆擴土,吞併其他國家的行為,相當於變相的把齊國領土擴大了無數倍,奠定了齊國後來爭霸的基礎。
而若無燕召公扶持,齊國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在西周時期,齊國與燕國一直是聯盟邦國,共同進退。
而燕召公扶持齊國的原因,就是為了制衡當時大權獨攬的周公旦,周公旦因為忌憚燕召公才能將他軟禁在國都鎬京之中,不讓他去建設封地,但是燕國的封地當時還處於殷商餘孽孤竹和東夷戎狄勢力手中,估計過不了多久,就會被佔領。
所以燕召公只能藉助自己在朝中的影響力,扶持一個盟友來援助燕國,以此保證燕國不滅,畢竟燕國被滅的話,那麼召公這一脈的封地榮賞將會被收回,這一脈徹底沒落。
所以早期的齊國得到了燕召公大量的拂照,姜尚的大兒子姜伋在燕召公手下,擔任當時華夏最精銳的禁衛軍虎賁軍統領。
而且早期齊國的文化政策也多出於燕召公之手,姜尚在軍略上才華確實出眾,而且擅長縱橫之術,但是內政方面燕召公才是真正的大佬。
西周最盛時期的成康之治,就是在燕召公和周公旦手中實現的。
齊桓公當年不遠萬里的去幫助燕國平定山戎之亂,不只是為了賢名,更多的是為了兩國友誼。
所以燕齊兩國在文化內政根源上有很多相似,而且都與東夷族千年融合,互相影響,在語言和文化上也十分相似,尤其是在冶金技術方面,從考古出土的鐵器文物可以看出,燕齊兩國是最早進入鐵器初期的國家,而且冶制水平相近。
若非後期齊國稱霸,燕國卻一直不溫不火,心生芥蒂,燕齊兩國很可能實現聯合稱霸的盛況,只可惜這對早期兄弟最後越走越遠。
但是如今兩國皆滅,大家又迴歸到同一水平了,所以也就可以心平氣和的聊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