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的發展,經歷由滑膛到線膛再由線膛到滑膛的過程。
最初坦克炮大多是滑膛,“聖沙蒙”直接裝上75炮只能算是異類。
這時是因為坦克更簡陋,大多數人對它的概念是“擋子彈”的盾牌,對炮沒有太大的精度要求。
但隨著坦克的發展戰場對坦克炮的要求越來越高,坦克炮逐漸轉為線膛炮。
比起滑膛炮,線膛炮有諸多優點:射程遠、精度高。
這在坦克戰中往往能起到決定作用:
敵我兩輛坦克相遇,同樣的距離、同樣的裝甲能力,打得準的線膛炮往往能一擊命中大獲全勝。
這對滑膛炮的打擊是致命的,因此二戰時期大多坦克炮都採用線膛。
但這一切,卻因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出現而徹底顛覆。
(上圖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它的馬鞍型彈託在發射途中會自動脫落,因此稱作“脫殼”,最終射向目標的其實是一枚帶著尾翼的箭形彈體,能保持飛行的穩定而不是在空中打滾。)
線膛炮之所以有“射程遠”、“精度高”兩個優點,是因為膛線會使炮彈自旋,炮彈能保持穩定飛行。
但如果滑膛炮改變了炮彈使用箭形彈體,就一樣能在空中穩定飛行提升精度。
於是,線膛炮的優點就被有滑膛炮完美超越不再是優點,而線膛炮的缺點卻始終無法避免:
因為要刻膛線,所以造價高昂。
因為有膛線,每發射一發炮彈就有膛線和炮彈之間劇烈的摩擦,因此壽命很短。
因為有膛線,炮彈與膛線摩擦消耗掉許多動能,因此初速低穿甲能力弱。
……
總之,線膛炮與滑膛炮相比可以說一無是處。
(注:二戰後幾乎所有國家都改為滑膛炮,只有英國及英屬殖民地還固執的使用線膛炮。不久前英國終於堅持不住了,全面購買德國的滑膛炮改裝,但這時其滑膛炮生產技術已遠落後於世界主流國家。)
夏爾因為知道這個發展過程,因此堅定的選擇滑膛炮。
能一步到位為什麼還要改來改去繞彎路?
現在其它國家還沒有專用坦克炮,夏爾不需要擔心什麼,75滑膛炮也足夠用。
等其它國家出了專用坦克炮並發展到線膛時,夏爾只要把“尾翼穩定脫殼裝甲彈”圖紙拿出來往桌面上一丟:
“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你們手裡的線膛炮全是又花錢又不討好的裝備,全都淘汰吧!”
“跟我一樣用滑膛炮加‘脫穿’,否則只有等死!”
……
當然,這些話夏爾是不會跟斯托克斯及研究員說的,沒到時候也沒必要。
這麼先進的理念萬一被別人知道先用上了,顯然不符合夏爾這個資本家的利益。
怎麼也要讓世界各國都投入一大筆資金到線膛炮裡,歷盡千辛萬苦研發出來後再讓他們咬著牙把它廢掉。
“現在是戰時,先生們。”夏爾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藉口:“你們也知道戰場等不了那麼長時間,我們短時間就需要裝備大量坦克,尤其現在法蘭西還奇缺人力物力,我們不得不對此做出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