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巴黎。
公民獲得資訊的時間稍微滯後一些,早上發生的戰事到下午才傳開。
確切的說不是下午傳開,議會在中午結束後訊息就斷斷續續傳了出去。
只是剛傳出去時公民們普遍不信,他們認為那是謠傳,因為這讓人不敢相信:
“夏爾的部隊在比利時,怎麼可能忽然到了梅濟耶爾?”
“聽說不只是到了梅濟耶爾,他們還順利佔領了那裡,那可是一座堡壘城市,它圍繞在默茲河中後方背靠阿登山區!”
“是政府傳出來的假訊息吧?為了穩定公民的情緒。”
……
也難怪公民們會這麼想,政府經常將勝利誇大其詞,對於失敗則秘而不宣。
政府認為這可以讓公民安心工作並認為努力工作是值得的,而不是失去信心發動罷工。
當然,這其中還混雜著許多不同的聲音:
“夏爾一心只想著自己在比利時的利益,他連敦刻爾克都不增援,怎麼可能進攻梅濟耶爾。”
“進攻梅濟耶爾應該要從蒙斯方向突破德軍防線吧?”
“是的,忽然出現在梅濟耶爾是個笑話,那是不可能的,是刻意編造的謊言!”
……
這些大多是資本家收買的人,主要是施耐德公司,他們認為如果要打敗夏爾,最好、最廉價的辦法就是製造負面輿論。
而現在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只要夏爾不增援敦刻爾克,就可以說成是“為了一己之私”。
即便最後夏爾增援敦刻爾克甚至打了勝仗,也可以說成是夏爾無奈之下的選擇,他為的不是國家而是實現獨裁。
一旦在公民中形成這種共識,哪怕是謊言也能輕鬆扳倒夏爾。
直到下午兩點多,《功勳報》發了一份增刊,它還附上一張法軍坦克進入梅濟耶爾的照片。
報紙上輕描淡寫的做了幾句註釋,語言官方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就像在說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9:10分,夏爾的第一裝甲軍成功穿過阿登山區抵達梅濟耶爾。”
“10:05分,第一裝甲軍順利進入梅濟耶爾城,他們在該城公民的幫助下成功獲得了控制權!”
“10:30分,圍攻敦刻爾克的德第一坦克師開始撤退,敦刻爾克之危已經解除!”
……
這是科布多的手段,他認為在這時候越是低調的說法就越是能引起鬨動。
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都無法形容這場勝利的偉大。”!
報紙一出來,暗中製造負面輿論的人瞬間沒了聲音。
他們考慮過各種情況,甚至想過夏爾進攻列日要塞,但就是沒考慮過夏爾的部隊會出現在梅濟耶爾並一戰定乾坤。
現在還能說什麼呢?
說夏爾為一己私利拒絕增援敦刻爾克?
他進攻梅濟耶爾已經解了敦刻爾克之圍,當然沒必要增援。
說夏爾是為了實現自己獨裁?
梅濟耶爾一仗顯然早有計劃:先攻佔沙勒羅瓦,接著在阿登山區鋪路搭橋,最後再一擊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