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王后聽到這些瞬間失了方寸。
她不是從夏爾和加利埃尼說的話看出來的,而是從兩人的表情和眼神。
善於察顏觀色的她知道那是一種無奈、無語、愛莫能助。
言語上有可能說謊,但眼神卻不會。
這讓她意識到,羅馬尼亞軍隊很可能真的會被德國人打垮,而且不費吹灰之力。
這是加利埃尼以及“法蘭西瑪爾斯”的判斷,多半是正確的,不管自己是否願意相信。
“將軍,部長閣下。”瑪麗王后的目光在兩人身上轉來轉去,語氣真誠:“請幫幫羅馬尼亞,她是法蘭西的盟友,幫助羅馬尼亞對我們都有利。”
加利埃尼沉吟片刻,起身到辦公桌前翻了翻,回來時手裡多了一張地圖。
他在瑪麗王后面前將地圖展開,指著地圖說:
“並非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陛下。”
“喀爾巴阡山脈是羅馬尼亞的天然屏障。”
“貴國大軍只需要全力防守山脈和隘口,那麼我認為,即便是德軍也會忌憚三分。”
(上圖為喀爾巴遷山脈走向,山脈東部區域是羅馬尼亞,西部區域是斐迪南一世希望奪回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
瑪麗王后又驚又喜:“是嗎?那太好了。”
但她還不放心,又將目光轉向夏爾。
她想聽聽夏爾的意見,夏爾才是戰神,加利埃尼更多的是紙上談兵。
夏爾選擇沉默,他不贊成也不反對,就裝作沒看見不發表意見。
瑪麗王后一臉疑惑,卻又不敢多問。
過了一會兒倒是加利埃尼沉不住氣,他疑惑的望向夏爾:“有什麼問題?”
“不,沒什麼問題,將軍。”夏爾回答:
“這個方案的確可行。”
“喀爾巴遷山脈附近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同時又能削弱飛機的影響。”
“只要集中兵力在隘口防禦再在山上佈設兵力駐守高地,德國人的確很難透過。”
不是說德國人“無法透過”。
而是德國人需要付出慘重的傷亡才能透過。
到時德國人一計算:東線西線已傷亡慘重了,在羅馬尼亞方向如果依舊是慘勝,那還有什麼意義?
尤其夏爾還會將“反斜面戰術”教給羅馬尼亞人,最終德軍的進攻只能是“以人拼人”。
瑪麗王后喜於望外:“那麼,我馬上把這個方案發回羅馬尼亞……”
加利埃尼阻止了正要離開的瑪麗王后,目光始終鎖定夏爾,沉聲問:“然後呢?”
他知道夏爾還有下文,否則就不是這態度了。
果然,夏爾輕聲一嘆:“但這是不可能的,將軍,國王不會同意。”
加利埃尼和瑪麗王后異口同聲問:“為什麼?”
“想想吧。”夏爾平靜的回答:“國王陛下是以什麼理由向奧匈帝國宣戰的?是用什麼理由動員起數十萬大軍的?進軍特蘭西瓦尼亞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他不可能同意什麼也不做就採取守勢!”
加利埃尼和瑪麗王后愣住了,他們沒考慮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