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驅逐艦為什麼要交給霓虹生產?”夏爾皺起了眉頭,聲音中帶著憤怒。
“這是幾個月前的事。”韋爾斯回答:
“在我們決定生產驅逐艦之前,海軍就希望進口驅逐艦以滿足護航和作戰需求。”
“但英國和美國都無法為我們建造。”
“英國自身作戰需求旺盛,造船廠裡每一艘軍艦都急著下水作戰,沒有多餘的產能為我們造船。”
“美國也在大力備戰大西洋的護航,採購計劃已經排到了400艘,我們至少要等兩年。”
“這還是在美國能正常生產按照交付的情況下。”
(上圖為美國一戰時期大量建造驅逐艦的情況,是時美國雖然不是世界第一強國,但GDP已常年第一。統計GDP最重要意義其實是產能,也就是這個國家的生產能力。美國的生產能力當時已極為恐怖,在沒有全力投產的情況下一個月也能完工20幾艘驅逐艦。)
“法國難道無法自行建造嗎?”夏爾問。
他奇怪的是,新型驅逐艦的計劃書已交給韋爾斯有段時間了,如果按美國速度,現在都差不多完工了,怎麼能說中斷就中斷。
然而,韋爾斯卻回答: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做準備工作。”
“您或許不知道造船廠的狀況,將軍。”
“戰爭爆發後,大多數配套廠都改了工藝用於生產陸軍的彈藥和裝備了,我們需要時間恢復。”
夏爾兩眼一黑,就是說驅逐艦的生產還在籌備階段,而且在跟陸軍搶產能。
難怪議會有理由把驅逐艦的建造交給霓虹。
韋爾斯接著說:“恰好在這時候,霓虹駐法蘭西大使武官又主動找到海軍部長,他們提出為我們生產軍艦。所以……”
接著就不用多說了。
海軍部長是土倫派,他不希望佈雷斯特造船廠重新恢復活力,於是順水推舟把這份訂單交給霓虹。
夏爾沉默了。
這表面上看沒問題。
霓虹有多餘的產能又有技術,同時法蘭西又處在資源、產能奇缺的戰爭時期,接受霓虹的生產可以說有利無害,至少在不懂軍事的大眾眼裡是這麼認為的。
(注:此時霓虹海軍的排名第4,甚至在第5的法蘭西之上。)
然而,夏爾卻明白。
一旦這10艘軍艦無法在佈雷斯特造船廠啟動,佈雷斯特造船廠可能將就此沉淪。
往後不管夏爾有什麼造艦計劃,都會像現在這樣交給霓虹,一次又一次。
即便將來法蘭西需要重啟軍艦生產,啟用的也會是土倫造船廠。
正在夏爾為難時,忽然想起韋爾斯剛才說的話。
“你說,霓虹大使武官主動與海軍部長聯絡?”夏爾問:“你確定?”
“是的。”韋爾斯語氣很肯定:“我們沒有尋求霓虹幫助,十幾年前我們還出售軍艦給霓虹,海軍普遍看不起霓虹的工藝和技術,當然不會有人向霓虹求助。”
聽到這夏爾似乎明白了。
霓虹是被歐美瞧不起的存在,而霓虹又自帶奴性,它希望脫離亞洲全面向西方學習。
(注:霓虹的“脫亞入歐”論始於1885年3月,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
此時的霓虹也有了類似羅馬尼亞的心理。
他們認為協約國東西兩線大勝,羅馬尼亞又向同盟國宣戰,表面看來同盟國已危在旦夕,在不久的將來,西方必定是協約國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