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夏爾選擇跟德約卡一起去工廠上班。
說是上班其實是關注各方面的發展進度。
“夏爾B1”坦克順利進入量產,此時已生產了20多輛並初步透過測試。
夏爾把這種坦克當作秘密武器,等存到一定量後再突然投入到戰場上,這樣才能給德軍以震撼。
這階段,夏爾將前線的坦克兵調一批迴來在工廠內秘密訓練。
“夏爾B1”跟“夏爾A1”坦克不同之處,在於後者是兩人駕駛。
人數越少越容易協同,對於“夏爾A1”這種小坦克,炮手兼車長用腳踢一踢前方駕駛員,他就明白該往哪個方向開了。
它基本不需要協同訓練,只要知道如何操作就能輕易開上戰場。
但“夏爾B1”不同,它的坦克乘員有4人,分別是車長,炮手、裝填手和駕駛員。
這需要幾人互相配合緊密協同才能發揮威力,有時甚至還要考慮步坦以及各坦克間的協同,否則有可能還不如“夏爾A1”。
夏爾認為在這方面保持足夠的謹慎是必要的,再加上目前“夏爾 A1”還能對付,因此沒急著讓它服役。
斯托克斯那坦克炮的研發也進行得很順利,他將法國75炮與英國6英寸榴彈炮相結合,又從火炮生產線那挖了一批有經驗的老師傅,此時已生產出坦克炮的原型正在測試。
夏爾聽到這訊息有些小激動。
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到只裝備一門75炮的坦克了。
“夏爾B1”坦克上的兩門炮:一門37炮再加車體內的一門75炮,這種佈局是對戰場的需求做出的妥協,它實際存在很大的缺陷。
比如當這種坦克被敵人步兵正面接近時。
旋轉炮塔的37炮俯角有限,對付敵人坦克的同時很難兼顧近身的步兵。
車體內的75炮口徑大、威力大,用它打近身步兵不僅是浪費,彈片和衝擊波還會威脅到友軍甚至是自己。
因此,最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像現代一樣把兩款炮合而為一,用改短的75MM口徑專用坦克炮取代,然後再在車體內增設一挺航向機槍。
如果可以,還可以在炮塔上增設一挺同軸機槍。
用機槍對付近身步兵會比射速慢、威力大的火炮要有效得多。
夏爾想了想,覺得能做到,因為到時車身內的75炮就移除了,會增加許多空間。
大致走一遍後就已經是下午了,夏爾這才回到德約卡的辦公室。
“一切順利嗎?”德約卡一邊簽著檔案一邊問夏爾,臉上掛著微笑。
“一切順利。”夏爾回答。
“所以,你這次又包圍了30幾萬德國人?”德約卡抬頭瞄了夏爾一眼。
相比起工廠裡的東西,德約卡對夏爾戰場上的事更感興趣。
德約卡多少有點遺憾。
他有時忍不住想,夏爾有如此驚人的軍事天才,是不是意味著自己至少也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