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跟兩人鬼扯一通,像是解釋又像是抱怨:
“你們知道的,我們需要‘康格里夫’火箭彈摧毀敵人的氣球,還需要用火箭彈對敵人炮兵陣地轟炸。”
“我試過自產火箭彈,但在火箭發射藥上碰到了困難,因此不得向施耐德購買。”
“上帝,他已經把火箭彈的價格翻了三倍了,這讓我們的火箭彈一直處於緊缺狀態。”
……
夏爾這話半真半假,火箭彈價格翻了三倍是真的,但這對於物資奇缺的法蘭西還算正常。
施耐德的眼光一直盯在鋼材和火炮上,他沒興趣運作這種落後的、過時的、需求量不大的東西。
他甚至認為一旦提升價格,其它兵工廠甚至英國都會加大產量並低價搶佔市場。
只有夏爾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火箭彈絕不是什麼“落後的”、“過時的”、“需求量不大”的東西。
夏爾之所以要向英國購買,是他知道英國在這方面走在前面,尤其是英國海軍。
英國海軍試圖用一種裝備有大量火箭炮的軍艦實施登陸作戰,或近距離對海上艦隻實施打擊。
(上圖為英國二戰時期的登陸艇LCT(R)正在發射火箭彈,該型登陸艇一次出擊可攜帶多達5000枚火箭彈用於對陸對海攻擊,單次可發射約1000枚火箭彈)
(上圖為LCT(R)登陸艇近照,甲板上密密麻麻的排列著“海床墊”火箭炮。這種作戰方式極其危險,只要一發炮彈命中就有可能造成所有火箭彈殉爆,這或許是它被快速淘汰的主要原因。)
英國火箭炮先有“海床墊”後有“陸床墊”,且英國人一直試圖透過改良火箭發射藥讓它擁有更高的精度,其工藝比施耐德的更先進、更安全,更適合批次生產。
(注:老式火箭發射藥的生產需要在一定溫度下對半液半固狀態下的發射藥反覆輾壓使其均勻,這個過程很容易爆炸不適合批次生產)
夏爾現在是精準定位,輕輕鬆鬆的就從英國購買技術一舉超過施耐德。
不過當然,夏爾不會讓別人看出自己很想要。
“這不是硬性條件。”夏爾補充道:“我知道許多國家都有這技術,頂多就是花點錢。如果你們不願意,我可以換一個條件……”
重點是“換一個條件”。
“不不。”“海軍大臣”搶著打斷了夏爾的話:“就發射藥技術,我們甚至可以附贈在研的火箭彈。”
英國海軍雖然在火箭炮上投入了許多資金研發,但這個專案已被證明永遠不會成功:科研人員無論怎麼努力始終無法提升其精度,而沒有精度的火箭彈就不會有任何價值。
用一個失敗的、即將被拋棄的技術作為談判條件再合適不過了,因為沒有比它更廉價的!
“是嗎?那太好了!”夏爾回答:“非常感謝,上尉,您省了我許多麻煩。”
嘴裡這麼說,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欣喜,就像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夏爾這出戏成功的騙過了“海軍大臣”,“海軍大臣”一點都沒懷疑,他起身與夏爾握了握手:
“那麼,合作愉快,少將。”
“我馬上與海軍聯絡,做好與貴國海軍協同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