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部會議室內,夏爾和達爾朗的談話還在繼續,只是氣氛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夏爾把話題轉到驅逐艦獵殺潛艇的戰術上,他這麼做是為了讓達爾朗能在海軍中迅速崛起並擁有一方勢力。
達爾朗表情複雜。
他很願意跟夏爾討論這些。
但夏爾是陸軍,他認為海軍跟陸軍不一樣,海戰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
如果18歲從未涉獵過海戰理論的夏爾就能把這些說明白並教自己怎麼做,自己在“佈列斯特海軍學院”以及“土倫海軍炮兵學校”多年苦修,甚至在後者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經歷豈不是白費了?
不過出於對夏爾的尊敬,達爾朗沒有反對,只是心裡免不了有些敷洐。
夏爾拿過紙筆一邊畫一邊說:“潛艇下潛有一個過程,海軍通常的做法是在它下潛階段密集攻擊。”
達爾朗點頭表示同意,隨即又疑惑的抬頭望向夏爾:“將軍的意思是,我們不應該這麼做?”
潛艇在淺水區更容易被擊沉擊傷,若等它潛到一定深度就隔著一層厚厚的海水,很難發現且炮彈也無法對其構成威脅。
達爾朗心下犯難,該怎麼糾正夏爾的錯誤?
直說會讓夏爾沒面子,但裝作同意他的觀點在實戰中又會出問題……
夏爾似乎看穿了達爾朗的想法,他說:“我認為現階段我們應該放棄炮擊潛艇。”
“放棄炮擊?”達爾朗問:“將軍的意思是,全面依靠‘回聲控測儀’?”
“是的。”夏爾點了點頭:“炮擊摧毀潛艇的機率太小了,還有可能誤傷自己艦船甚至打亂我方佈署,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
這是由一戰時期艦炮精度低決定的,此時艦炮雖說有火控,卻只是基礎的雙向穩定。
(注:艦炮的雙向穩定與坦克的雙穩差不多,但軍艦在海面上的搖晃比坦克要複雜得多,雙穩無法解決船舶橫搖,因此需要三軸三向穩定火控系統)
(上圖為德國SKC/31型艦炮,該型艦炮於1931年研發,是較成功、較成熟的三向穩定炮架。首款三向穩定是於1925年研發的SKC/25,但研發該型時德國搞錯了方向,以為影響精度的第三向是軍艦縱搖,因此25型精度提升不大,幾年後改為針對軍艦橫搖,效能才顯著提升)
(上圖為該三向穩定炮架自適應穩定時右傾時的狀態。)
在沒有三向穩定炮架的時代,艦炮實戰動不動就偏離目標幾公里,獵殺潛艇胡亂開炮誤傷自己艦船的事時有發生,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時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因此更多時候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讓達爾朗有些難以想像,他還以為對潛艇的獵殺應該以艦炮為主“迴聲探測儀”為輔。
而夏爾卻是主張全面放棄艦炮完全依靠“迴聲探測儀”。
他皺了皺眉頭,遲疑了一會兒最終決定堅持自己的觀點:“可是將軍,這畢竟是一款全新的裝備,它可能存在誤差、反饋時間過長等一系列問題,我們不能對它寄以太大的希望。”
其中尤其是反饋時間。
“迴聲探測儀”測到了潛艇的深度,等到軍艦定好時間把深水炸彈投下去時,潛艇很可能已是另一個深度了,於是會出現永遠也炸不準的情況。
達爾朗給出一個結論:“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過於激進,艦炮在獵潛戰中依舊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兩者結合,等‘迴聲探測儀’成熟時再放棄艦炮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