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遠比提賈尼平靜的述說要激烈得多。
巴黎公民已處於一片狂歡中,雖然此時已進入物資緊缺的時代,但公民們依舊不惜掏空家底到街頭買一杯烈酒互相慶賀。
英國軍隊在索姆河犧牲了數十萬人沒有寸進,而夏爾的軍隊卻在納木爾輕鬆拿下無法攻克的要塞。
法蘭西又一次把英國比了下去!
“我認為英國人應該由夏爾指揮,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作戰。”
“是的,時代已變了,現在應該是坦克的時代,而英國人卻固執的使用騎兵,簡直就是愚蠢。”
“不只是愚蠢,他們這是在浪費士兵的生命,這是謀殺,半個月傷亡數十萬人,他們就要把自己打光了!”
“別說話,就這樣下去難道不好嗎?”
……
然後人們哈哈大笑起來,自豪感油然而生。
人們對尼維勒的失敗說的不多,或許是因為他是法蘭西的汙點,是恥辱,他們不願意談及甚至有意將其淡化。
但報紙的輿論卻偏好另一個方向。
《小日報》直言不諱,它的評論充滿了諷刺:
“我們應該為尼維勒將軍平反,他很有先見之明,他或許並非像普通人認為的那樣,在英國的操控下試圖置夏爾於死地。”
“因為事實證明,納木爾無法置夏爾於死地,它在夏爾的進攻下只能抵擋35小時!”
“我們都錯了,我們誤會了尼維勒,實際上他才是最相信夏爾、最清楚夏爾實力的那個人,這是知人善用!”
……
報紙是一種相對嚴肅的刊物,但偏就這種幽默風趣的說法更具殺傷力,因為它在民間能更快傳播,被當作笑話。
《功勳報》作為一份軍方報紙,它依舊保持自己不持觀點和風格,而是一板一眼的分析起夏爾用在納木爾的裝備:
“在這場戰鬥中,夏爾一共投入了四款之前從未見過的新型裝備。”
“第一款是火箭炮,它成功的突破了德軍105MM榴彈炮的封鎖,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這在炮戰史上從未有過。”
“第二款是裝甲架橋車,它最快能在7分鐘內在防坦克壕上架起一座能容坦克和士兵透過的鋼架橋。”
“第三款是衝鋒槍,那是一款夏爾研發的專用於近戰的槍,它可以連發,擁有恐怖的71發容彈量,近戰無人能敵。”
“第四款並不是新裝備,那是一款霰彈槍,用於打獵的霰彈槍。許多人認為它不適合戰場,但夏爾稍加改造就使它成為能攻克敵人戰壕的利器。”
……
看似不偏不倚,但它們其實是廣告,每一個字都是生意。
甚至還大篇幅的分析了每款裝備的作用及戰術。
火箭炮除外。
火箭炮依舊處於嚴格保密中,只是一筆帶過連張照片都沒有,而且不對外出售。
它有弱點,一旦讓德軍知道火箭炮的詳細資料及戰術,戰時很可能會被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