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上旬,朝會討論的是大唐帝國的國本問題。
所謂國本,就是皇儲——也就是討論下任皇帝的人選問題。
這次挺順利的,基本上沒人扯淡。
雖然某些儒教的書呆子說著什麼“自古以來皇儲必須成年”——我估計他們也不一定是真的書呆子,或許只是沽名釣譽——其餘所有人都同意九歲的李長庚為皇儲。
李長庚是皇帝李鴻思的嫡長子,皇儲的地位毋庸置疑。
討論完國本後,接著討論國教。
大唐國教依然是儒教,四大正教依次是儒教、佛教、道教、神教。
皇帝宣佈所有教派、黨派合法。無論什麼教派,只要不殺人,不反朝廷,一律合法。
好多人反對,但皇帝非要這樣。
群臣吵了好半天——總之,這次朝會之後,各種教派就真的合法了。
邪教基本安穩了——除了侍死教。
侍死教完全不懂得妥協。這很自然,他們的目的就是死。
舉例說吧,平等教、自由教、商業教、女盟教等等,他們有自己的目標。當朝廷不滿足他們的時候,他們就發展成邪教;當朝廷滿足他們的時候,誰還當邪教啊。
而侍死教本來就是為了死,完全不關朝廷什麼事。
侍死教成天自殺襲擊,自然不在話下,無需多說。
討論完教派後,討論國姓。
歷朝歷代建立後,國姓必須是唯一的,這叫“為尊者諱”。
比如前朝大明,天下四十億人只有一家可以姓朱。五百多年前朱大長當了皇帝之後,當時幾千萬其他姓朱的人必須全部改姓,只准他一家人姓朱。此外,人們名字有“大”有“長”的也必須改名。
當初大民人的姓名都是兩個字,而大明人的姓名就必須三個字。大明滅大民後,宣佈大民國姓“辛”為禁姓。
其它朝代也是如此。
按照這個陣勢,現在大唐建立,天下兩億多姓李的人都要改姓,而且名字似乎也要改成兩個字的。
但大唐皇帝李鴻思是個好人啊。他根本不在乎這種規矩——或許他在乎,但為了臣民,他忍痛割愛。
於是,天下姓李的繼續可以姓李。訊息傳出,兩億多姓李的成了國姓人,他們真心地擁護皇帝。
按照慣例,前明國姓“朱”成了禁姓,凡是姓“朱”的人,格殺勿論。
這點很好執行,因為天下本來就沒有一個男人姓朱了啊!
姓朱的都被大漢皇帝劉興朝殺光了!
現在的大明皇族,從理論上講只有三個女人——大明郡主朱照婉,東方永白老婆朱蒙紫,金宇光老婆朱蒙莎。
不過,從血緣上講就多了去了。朱照定還有一百多個同父異母的親弟弟,那些都是李鴻思的叔叔們;朱照定還有幾千個侄子,那些都是李鴻思的堂兄弟們;此外,各種遠房血脈更是繁多。——當然,他們早就不姓朱,自然不是皇族。
真是幸運。當年發明“皇族次子為士族”的人真是先知。如果沒這個制度,恐怕當年劉興朝要殺幾千萬姓朱的皇族吧。你想,二十年增加一倍,幾百年能增加到什麼程度。
按照慣例,“前朝國姓”“辛”也可以姓了。因為它不再是前朝國姓,而是前前朝國姓,本朝才不管你呢。
此外,在皇帝的堅持下,《百家姓》被取消。從此以後,你愛姓什麼姓什麼,你的姓名愛幾個字就幾個字——不,只有三個選擇: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而且名字只能是一個字或兩個字。哎,我曾經以為我兩個字的姓名很有個性,沒想到,今後天下到處都是兩個字的姓名了。
討論完國姓後,接著討論了國語問題。
這沒啥好說的,京畿方言就是國語,就是官話。
樸晴虹還想把遼東方言做為國語,遭到全體朝廷的反對,只好作罷。
此外,國樹、國鳥、國寶、國徽、國旗等等一些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都被討論了。
之後,大唐建國之初最激烈的討論來了:大唐帝國的首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