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了高秦二將所領這支生力軍到,太平軍終於就合圍了伏立明人馬,在三十里堡死拼血殺!
伏立明真也是能幹,組織敢死隊衝鋒,眼看著就要衝潰太平軍包圍了!
突然間,又是鼓響震天,卻是李詩劍領兩萬大軍殺到。
這一回,伏立明兩萬人馬,再也無法衝出包圍。
信使剛剛要走,見到汗皇到了,就向李詩劍報告說文子明請求支援。李詩劍道:“此地戰況正緊,我軍包圍伏立明於此野戰,不可撤圍,若讓他伏立明潰圍而出,那是得不償失呀!”
信使道:“那邊情況也是十分緊急。”
李詩劍道:“你回去告訴宋將軍與文軍師,情況有變,請他們轉換思路,緩攻縣城,急戰楊清才!”
信使去後,李詩劍於是組織軍隊連連衝鋒,伏立明兩萬軍傷亡漸多。
紀小虎、楊燦、張龍、陳通、秦遠、高遠六將把軍隊分成六隊,各領五千軍在包圍中從六面衝擊。再加上李詩劍大軍兩萬人馬,伏立明之兵漸顯不支。
伏立明見了,將人馬分作九隊,八員將領領八隊人馬組成圓陣,八面迎戰,自己卻領一軍居圓陣中間,策應四方,又保楊清才家眷老小。
伏立明管自己這個陣叫車輪陣,陣如車輪滾動,外圍八將所領八隊士兵,移動不停,應戰之際,反而有一種遊刃有餘之感覺。
大軍隨中間一隊而四面移動——伏立明向西,這圓陣就一邊作戰一邊往西移動——這顯然是為著往灰縣接近。
這陣勢這做法果然有效,戰不多時,就往西移動了二三里路,而且,包圍圈子西面的太平軍,反而有一種擋不住敵軍,要被他潰圍而出的模樣。
這車輪陣,前面說過,是為伏立明所研究出來的,李詩劍一時不明所以。
俗話說“草頭藥方治大病”,這種陣勢,居然抗住了李詩劍太平軍大軍,讓李詩劍一時眼生心急。
李詩劍想到當日攻打聚風嶺,伏立明憑此陣逃脫,不由得腦袋轉得飛快,琢磨破陣之法。
說起來楊清才所部士兵,以前訓練時,士兵們都認為這個陣是以前沒有過的,都當作笑談,沒想到,今天卻派上了大用場,不唯保全了自己,並能向目的地接近,而且,有著切實的反包圍效果!
一時間,伏立明所領之兵,士氣見大漲,戰力見飈升!託缽村夫贊此陣曰:
車輪之陣滾滾行,只向西去不向東。
八面運兵擋敵箭,中間定位指行蹤。
此陣渾圓轉又轉,當時三軍攻對攻。
八輻一轂誰機要?伏氏當軸在陣中。
此地離灰縣,不過二十里路罷了,雙方大戰,伏立明領軍憑此圓陣,一邊對戰,一邊往西移動,既佔上風,又長士氣。
若是像這樣打下去的話,伏立明突圍而出,與楊清才匯合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李詩劍一看伏立明大軍用這種方式對付己方包圍,凝神看了半天,終於定了一個硬拼破陣之法!
原來,李詩劍的想法是:一個快速旋轉的車輪,順著他轉動的方向,想紮上一槍,的確是難以奏效;但若是逆著車輪轉動的方向紮上一槍呢?或許雖是紮了進去,但車輪轉速太快,能把長槍折斷。
不過,真要是能把長槍折斷,那車輪轉動速度必須是高速!伏立明這車輪陣,有那麼快的速度嗎?我以自身當作長槍,扎入這車輪陣中,那會如何?
想到這裡,李詩劍就對李詩龍與繆輝兩員親衛兵統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