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再好不過了!”
王逸可是清楚,夏國基建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建一個月產2.5萬片的小型12英寸晶圓廠,需要投資130億人民幣。
歐美需要兩年,夏國用不了一年。
若是再掛上戰略專案,晝夜趕工,多方施工,那可能半年就搞定了。
如今二期、三期同步推進,估計半年左右就能交付,明年四月份就能裝置入場,五六月份就能量產!
畢竟40奈米工藝已經成熟,只是安裝除錯而已。
不過第二晶圓廠的建設速度就要慢一些,得一年左右。
畢竟第二晶圓廠是兩個5萬片月產能的廠房,工期自然是兩個2.5萬片月產能的一倍。
但無所謂,28奈米工藝沒那麼容易,等到鯤鵬901、902研發成功,流片和量產都得依靠臺積電。
至於星逸晶圓廠,前期只能做40奈米,對外宣傳也是做40奈米的中端工藝,連32奈米都做不到,從而降低美帝的忌憚!
讓美帝誤以為星逸晶圓廠卡在40奈米工藝難突破,連32奈米都做不到的時候,星逸半導體卻不聲不響地搞定了28奈米!
屆時,必然給美帝一個大大的驚喜。
一旦28奈米實現國產,未來幾年都不會有危機。
畢竟28奈米工藝,足夠做很多晶片了。
現在需要的,就是麻痺敵人,韜光養晦。
因此等鯤鵬901、902研發成功,初期流片和量產都找臺積電。
讓外界覺得星逸半導體技術有限,幾年內都搞不出28奈米,不得不依賴臺積電代工。
明年下半年,星逸晶圓廠擴建的二期、三期全部投產,月產能增加5萬片,年產40奈米晶片將達到5億多片。
自用三億多枚,還能多出兩億枚產能。
大可以多量產40奈米的鯤鵬702,鯤鵬700,對外出售就是。
屆時,鯤鵬901、902釋出後,鯤鵬702、701就成了中端晶片,完全可以對外出售,搶高通驍龍600和英偉達Tegra 3的市場。
還有鯤鵬500,也可以對外出售,搶高通驍龍400、驍龍200的市場。
而且競爭力十足!
最簡單的,高通的600、400、200,都沒有整合基帶,還得額外花錢購買基帶,那廠商成本就高了,整合技術難度也大。
這對於那些只擅長組裝的手機品牌來說,可謂是災難。
但星逸科技的鯤鵬702、鯤鵬700、鯤鵬500,都整合基帶的SOC晶片,成本更低,價效比更高,整合難度也低!
到時候王逸再成立技術團隊,對大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付費晶片調教服務,那高通的中低端晶片,就更不好賣了!
當然,聯發科就更廢了。
星逸科技的旗艦晶片不能隨便賣,但次旗艦,中低端晶片大可以瘋狂搶市場。
用媲美甚至超越高通驍龍400、600的效能,用和聯發科差不多的價格,那中低端晶片市場,拿下一半都不在話下。
至於高通和英偉達,去搶旗艦晶片市場好了。
中低端市場,王逸笑納了!
好不容易搞定了40奈米工藝,自然得用40奈米工藝多生產晶片,多賺錢。
沒辦法,晶圓廠太燒錢了,一個月產10萬片的小晶圓廠,就要520億人民幣。
其中土地和基建只佔20%30%,也就一百多億,由帝都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