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淑華離去後。
曹信與衛菲菲閒聊天,解釋了岐山內亂緣由與東西二宗的理念道路分歧所在之後,衛菲菲好奇,看向曹信:「那師父跟師伯為何會下山?」
岐山東西二宗——
東宗是獨立派。
西宗是統一派。
二者理念衝突,針鋒相對,但按理來說,岐山門人不論是什麼想法,都有去處才是。
段衝、寧淑華是怎麼落得被開革出門的結局?
中間派?
為何要中?
不想獨立也不想統一?
兩頭不沾?
這什麼道理?
衛菲菲不懂。
曹信知道的更多些,倒是能領會到:「岐山內亂時,東西分立,我們這一脈的祖師、師祖興許是心向獨立派,又或者中意統一派,具體不知,但他們不願看到岐山分裂、內鬥的局面,卻又無力阻止。夾在中間不厭其煩,索性各自下山閒雲野鶴去了。留下師父師伯他們這些徒子徒孫,有的被二宗拉攏,留在山中,例如方才見到的金博、陶瑛二位師伯。有的則跟師父師伯一樣,不願同門相殘,不願入任何一宗,於是被開革出門。」
當初二宗火藥味正濃,甚至內鬥到公然分裂成東西二宗的地步,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哪裡容得了這樣的中間派、騎牆派、牆頭草。
不願站隊,就滾!
這才是段衝、寧淑華下山的真正原因。
也正因此,他們跟岐山的關係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
對於二宗的整體意志、道路理念而言,他們當然是另類,不被容納。
但對於岐山具體的門徒門人而言,段衝等人因為不願參與岐山內鬥而下山,這說是軟弱也行,若是仁義也行,總之,大傢俬交不會因此而惡化。
至少,相較於東西二宗水火不兩立,段衝等人不論是跟東宗門人還是西宗門人,都還有同門情誼。
這也是寧淑華當初不懼雷勐與繡衣司,不懼自身下落傳回岐山的緣故。
段衝跟她唯一擔憂的,就是怕下落傳回岐山後,又惹來二宗來人勸說、拉攏,一如今日,三勸兩請,惹人心煩。
「原來如此。」
「太複雜了!」
衛菲菲聽曹信分析的透徹,只覺一團迷霧頓時散去,對岐山、對師父師伯的情形總算有了清晰認知。
包括曹信也是,剖析過後,心中一塊大石落地。
「遊離在岐山之外,只等岐山二宗分出勝負重歸於好時,師父師伯這一脈的祖師、師祖自會歸來。師父師伯上頭有師長做主,迴歸岐山自然也是輕而易舉。」
「至於現在,不曾與岐山二宗真正交惡,雖被開革出山,雖在山外,卻仍能背靠岐山,一旦遭遇欺壓、難事,大可以用私交邀請一眾同門下山相助。」
進可重歸山門。
退可自守一方。
「妙啊!」
「這樣我若是安插人手進入岐山,也不會有半點問題,大把的人脈可用!」
曹信想到金博,以這位師伯的性子,他身為寧淑華弟子,若有請求,想來不難答應。恰巧金博他們主動到來,「無間計劃」可以著手啟動了。
……
接下來幾日。
金博又來了幾趟,寧淑華不願搭理,曹信倒是套出話來,得知金博、陶瑛等人此來西京城,說是為了來尋段衝,倒也不假。
但還有一樁任務,是要請道上交好的高手在八月十五之前前往岐山,一來觀看岐山二宗大比,要畢其功於一役,二宗徹底分出輸贏——
贏的為正統,獨佔岐山。
輸的要麼轉變理念,留在岐山。要是頑固,便悉數開革,趕下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