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京之戰(孤城)

「衝!衝上去!」

「只要將踏板放在護城河上,都記功一等,你們隨後就能退回營地了!」

在軍官們的高聲激勵下,懲戒營步卒吶喊著將一架架長踏板抬向護城河,他們抬著的長踏板的作用便是架設在護城河上,讓後續的兵丁得以透過,並將雲梯架在城牆上展開蟻附。

攀爬雲梯並不是明軍登上城牆的唯一辦法,明軍在過去八天的時間裡還通宵達旦,加班加點製造了數十輛高大的攻城塔,此等攻城塔在中國古代又被稱為呂公車,它要比城牆還高,只需要將攻城塔推到護城河外,將吊橋放下,士兵就能夠踩著吊橋登上城牆,與清軍展開肉搏。

因此,在攻城塔進入清軍火炮射程範圍後,清軍炮兵也分出了一些火力,向攻城塔展開炮擊,意圖在攻城塔推進到護城河之前將其摧毀。

因為時間較為匆忙,明軍工匠只有在攻城塔的表面鋪上幾層塗了桐油的蒙皮,只能夠防範清軍火攻而無法擋住火炮轟擊。

因此,戰場上的數輛攻城塔在開戰後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就被清軍火炮摧毀,或是嚴重損壞,被迫放棄。

朝陽門這邊倒是意外,這裡的城防火炮因為提前被明軍摧毀,因此清軍只能眼睜睜看著攻城塔緩緩靠近,他們試圖以火箭射擊,點燃木製攻城塔,可塔表面覆蓋的防火蒙皮起到了作用,射在上面的火箭很快熄滅,而站在攻城塔頂端的明軍弓手也展開還擊,居高臨下射擊清軍。

清軍弓手、鳥銃手的瘋狂阻擊沒能擋住懲戒營步卒們建功立業的狂熱決心,後者還是冒著槍林彈雨將一架架長踏板架在了護城河上,後面的懲戒營得以抬著雲梯衝過護城河,將雲梯架在城牆上。

隨後,無數身著甲冑的明軍戰兵吶喊著順著雲梯向上攀爬,而參與進攻的明軍弓手也在後面搭弓引箭,向城頭射擊,意圖壓制守軍掩護己方袍澤登城。

守軍也是想方設法地阻止明軍登城,清軍鳥銃手紛紛將槍口伸出射擊孔,向下開槍,在如此近距離的射擊下,登城的明軍就好似下餃子一般,一個接一個向下跌落,砸翻一片。

在一片槍林彈雨中,清軍還是冒險將金汁搬到雲梯前,向下傾倒,附近的雙方士兵只問道一股濃郁的臭味向周圍擴散,緊接著整架雲梯上的明軍士兵都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慘叫聲,即便是接受過系統整訓的戰士,面對如此可怕的死法都會不由得心驚膽戰!

「放下吊橋!隨我進攻!」

攻城塔上,一名持盾的明軍百戶對著身後計程車兵們激勵著,隨即命令踏上的弓手放下吊橋,下一秒,吊橋伴隨著刺耳的聲音重重落下,並砸在對面的城牆牆垛上,緊接著,明軍百戶怒吼著率先向前衝去。

可就在這時,吊橋對面的清軍鳥銃手朝著衝鋒的明軍打出了一輪齊射,那率先衝鋒的明軍百戶當即身中數槍從吊橋上栽倒下去,他身後計程車兵看都沒有看一眼,跟著怒吼著衝過數米長的吊橋,他們從吊橋上一躍而下,跳入城牆上與清軍近身肉搏。

「衝!衝上去!」

攻城塔頂端的明軍弓手對著塔內計程車兵們大聲喊道,激勵他們繼續衝鋒,他們那肆無忌憚的喊殺很快引起了清軍的注意,一名身著紅甲的蒙八旗弓手搭弓引箭,精準地射殺了一名叫喊著的明軍弓手,那弓手只來得及發出一聲慘叫,就從十餘米高的攻城塔上直直摔了下去。

轟轟轟——

隨著越來越多明軍衝到城牆底下,向上攀爬,清軍終於按捺不住動用了他們繳獲的震天雷,城牆底下隨即響起了一陣陣爆炸聲,其中也摻雜著明軍步卒的悽慘哀嚎,凡是在轟天雷爆炸範圍內的明軍皆非死即傷,明軍的傷亡數量迅速攀升。

戰鬥從上午已時一直持續到下午申時,明軍幾次登

上城牆,卻都被清軍擊退,蘇言見實在攻不上去,又損失了許多攻城器械,便只能下令鳴金收兵。

隨即,明軍如潮水般湧來,又如潮水般褪去,留下了滿地的屍體和眾多被摧毀的攻城器械。

望著撤退的明軍,城牆上的守軍皆露出了劫後餘生的喜悅之色,他們中的許多人不顧形象地跌坐在滿是屍體的地上,就連平日裡高高在上的八旗兵也是如此,他們將沉重的頭盔摘下,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以此來慶賀自己倖存了下來。

相較於步卒間的喜悅,明清兩軍高層都在為第一天的傷亡感到觸目驚心。

蘇言這邊很快就得到了第一天的進攻傷亡報告,全軍四萬七千餘人,僅僅第一天就陣亡了五千多人,不僅如此,撤回來的還有三千多名傷員,他們必須要接受治療和休息,無法在短時間內加入戰鬥。

而清軍這邊,在紫金山之戰爆發前還有三萬一千餘人,紫金山淪陷後,城中僅剩一萬八千餘人,而這第一天的戰鬥中,各城門就陣亡了近三千人,剩下的兵馬分兵駐守南京十三個城門,每個城門平均兵力甚至不足兩千。

清軍兵力本就遠遠低於明軍,若是再有今天這般慘重的傷亡,清軍很快就會潰散——城中的綠營兵可不像八旗兵那麼對大清忠心耿耿,只要城中守軍傷亡一多,他們就會考慮是否成為逃兵。

不僅如此,清軍同樣還要顧慮城中百姓的情緒,眼下距離清軍攻佔南京城也才過去了僅僅六年的時間,城中百姓大多還心懷前明,要是讓他們知道守軍兵力嚴重空虛,很有可能在有心人士的煽動下在城中爆發反清起義。

喀喀穆也明白這一點,他雖然想著在城中大開殺戒,殺得人頭滾滾,來震懾江寧百姓,可他又擔心城中守軍數量不足,貿然屠城會引起百姓強烈的反彈,並引來明軍的趁機攻城,那就得不償失了。

為此,暫時主事的喀喀穆和周伯達只能寄希望於朝廷的援軍,儘可能在援軍到來之前擋住明軍的攻城。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寄希望的援軍還在京師集結,等待糧草籌集完畢才能南下江寧。

被任命為隨徵江南左路總兵官的楊捷還在九江調集兵馬,猶豫是直接馳援江寧還是先救撫州,而隨徵江南右路總兵官劉芳名還在寧夏遠水解不了近渴。

不僅如此,長江以南的太平府、寧國府、徽州府、池州府以及ZJ省內最後孤軍奮戰的嚴州府聽聞江寧被圍攻的訊息後,也先後反正,重新歸順明廷。

在長江南岸,江寧成為了一座孤城,一座搖搖欲墜的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