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陷落的訊息就像是插上了翅膀一般,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整個天下都為之震動。
正如蘇言料想的一般,收復南京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正在於清軍交戰的明軍得到訊息後皆士氣大振,心懷明朝的人士都歡呼雀躍起來,認為這是大明中興的前兆。
已經投降清廷的人卻是心生恐慌,如喪考妣,憂心忡忡,他們生怕哪一天明軍就會殺到自己的家門口,對他們進行清算。
吳三桂等一干前明降將心中也升起了別的想法,他們開始放緩嚮明軍的攻勢,轉而進入與明軍的僵持階段,並鞏固現有的地盤,暗中積蓄實力,觀望清廷的應對態度。
清廷恐怕要完了。
這是許多前明降將的內心所想,若是清廷無法收復南京,反而讓明軍長久的佔據下去,那麼以吳三桂為首的一干前明降將肯定會再次背叛清廷,或是投降明朝,或是乾脆自立割據。
就比如吳三桂,眼下吳三桂正駐紮漢中,奉朝廷旨意已經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南下入川平定張獻忠餘部,可在得到南京陷落的訊息後,他就不著急執行清廷旨意了,準備觀望一番,若是清廷太過拉胯,他就殺了定西將軍李國翰,吞其部,割據漢中。
眼下的清廷沒有精力去管那些前明降將的心思,南京淪陷,漕運又被切斷,整個清廷都陷入了混亂之中,年幼的順治皇帝雖然心思早熟,可在面對如此情況之下也是手足無措,好在孝莊太后及時出面才穩定了人心。
隨即,在孝莊的一番安撫後,重新冷靜下來的順治終於意識到了東南明軍的可怕之處,他知道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若是再增派兵力前往東南,只會連戰連敗,損兵折將。
因此,在順治的授意下,朝中當即有人提出了對蘇言招撫議和的提議,這個提議雖然立馬被眾多滿人大臣怒罵斥責,但順治還是順勢採納,他頒佈敕書,對蘇言進行招撫,表示願封蘇言為鎮南王,藩屏福建,世襲罔替,並有軍政自***,儼然一個國中之國,待遇不可謂不豐厚。
招撫議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先說服明軍開放漕運,讓從湖廣出發的運糧船能夠送往北方,緩解北方日益嚴重的缺糧危機。
在派出使者前往南京對蘇言招撫議和的同時,清廷也不忘調兵遣將,催促定遠大將軍尼堪、定南將軍碩塞等率軍南下,又以快馬加急前往寧夏,命寧夏總兵劉芳名急行軍入內地備戰。
與陷入恐慌的清廷不同,在安隆所的永曆皇帝聽見南京光復的訊息後,當即高興的連吃了好幾碗飯,並對左右侍從稱讚蘇言真是國之砥柱,言語中對大明中興的前景非常樂觀。
高興之餘,永曆當即召開了朝議,準備給蘇言論功行賞——在永曆看來,僅封蘇言為公爵不足以賞賜他的功績,他準備直接跳過公爵,封蘇言為郡王!
……
與此同時,蘇言並沒有在意外界因為他攻陷南京後的反應,他命騎兵將張煌言護送到南京後,便邀請張煌言暫時擔任江寧巡撫一職,張煌言自然是欣然接受的。
張煌言到南京後,蘇言便將他準備勸桑改農的想法告訴了對方,張煌言也知道糧食對於軍隊的重要性,他列舉了這一時間已經在閩浙地區耕種的番薯與馬鈴薯,建議在平原地區耕種稻穀,山區和丘陵等地區耕種番薯與馬鈴薯,雙管齊下,增加糧食產量。
張煌言的提議正中蘇言的下懷,番薯和馬鈴薯雖然被稱為產糧神器,可並不能只靠這兩種來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大米終究才是中國人的主食,前兩者最好還是搭配食用。
因此,蘇言在入主南京後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快就燒了起來。
他的第一把火:要求江浙百姓保留現有一半的耕地種植經濟作物,另外一半改種水稻,並鼓
勵百姓在山地丘陵開墾新田,種植番薯和馬鈴薯,對於開墾數量最多的百姓給予金錢獎勵。
第二把火:在新近收復的江浙重新丈量土地,清點人口,推行攤丁入畝政策。
第三把火從某種意義上與前兩個有關,那便是蒐羅江浙一代鄉紳士族的罪行,包括但不限於私佔土地、欺男霸女、強買強賣、連虜通敵、資敵賣國等等罪名,其中一些平日裡表現好的倒還可以網開一面,可江浙的地主們的手上大部分都沾著罪惡的鮮血,因此……
自行體會。
蘇言並沒有刻意隱瞞蒐羅罪狀的行為,這也是想要給一些心思活絡的人機會,畢竟總不能一次性全部把人給殺光了,哪有薅羊毛一次性就把羊給薅死的?現在一次性全殺光了,那以後要是還想搞錢搞糧就有些困難了。
當然,考慮到江浙一代的宗族勢力強大,也是為了防止某些人狗急跳牆,蘇言便命令王翊率領四千兵馬駐守蘇州府,楊承祖領二千兵馬駐守徽州府,時刻監視當地的鄉紳士族。
隨著明軍的調動以及流傳得越來越廣的流言飛語,才剛剛從戰亂的緊張中走出來的鄉紳士族又開始緊張了起來,他們紛紛派人前往當地的衙門向熟識的官員套話,但後者在成為蘇言的手下後已經被系統影響得忠於蘇言,哪裡會和他們同流合汙。
哦不對,準確來說,他們貪財的本性沒有改變,在本性的驅使下還是收下了對方送來的賄賂,不過他們只對那些罪行較輕的鄉紳士族給出建議,讓對方提前準備好「恕罪銀」,而對罪惡滔天的人則是收下了錢卻不辦事。
後者雖然氣得牙癢癢的,卻也是無可奈何。
不過其中一些人提前嗅到了危險,開始變賣家產,準備趁著危機到來之前搬離這裡,一些人當即清點家中的存銀和銀票,準備前往府城,去更高的官員那邊打點一番。
還有一些人,他們仗著自己祖上是朝廷裡的大官,又在地方名望頗高,根本不理會蘇言的動向,他們心裡還在幻想著,說不定蘇言這個從福建窮鄉僻壤來的土包子不敢怎麼樣。
他們錯了。
他們大錯特錯。
經過將近半個月的搜查取證,這段時間內也陸續有心思活絡的鄉紳士族主動找上官府,表示願意捐獻錢糧資助明軍抗擊清軍。
其中以曾經投降過清廷的錢謙益為首,他在聽到風聲後立馬就明白這是蘇言準備對他們進行清算了,於是連忙在柳如是的勸說下,向蘇言捐贈了二十多萬兩白銀和五百石糧食。
收到這些錢糧後,蘇言也就命人將錢謙益從加急名單上撤下來,並透過某些渠道透露出去,有了錢謙益的帶頭,頓時就有十幾家識時務的交了「抗清捐」。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蘇言想要動手的風聲,鄉紳士族的神經都繃得很緊,大部分人都不敢為難前來清丈土地的官吏,順帶著,連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都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