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勒和克宣佈投靠蘇言,為蘇言而戰後,很快就在投降的一千多名鑲紅旗蒙古兵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些蒙古大漢們極為不滿蘇日勒和克和查干巴拉背叛了他們,不顧那些在戰鬥中死去的族人,居然嚮明人卑躬屈膝,因此在兩人回到看押蒙古人的駐地後,立刻就遭到了族人的唾棄和排斥。
不過,在蘇日勒和克與查干巴拉向他們說明自己之所以投降的原委後,這些蒙古人頓時陷入了沉默之中。
投降,生。
不投降,死。
投降了還能回到草原上見到他們闊別多年的家人,可負隅頑抗,馬上就會被明軍屠殺一空。
弄清楚這一點後,蒙古人們雖然對為明軍而戰還有些牴觸,但他們還是同意了蘇日勒和克與查干巴拉的決定,在兩人的率領下在蘇言面前以長生天的名義起誓效忠。
蘇言沒有背棄他的諾言,他當即將這一千一百名蒙古兵單獨編為蒙古驍騎營,城中繳獲的蒙古戰馬盡數歸還給他們——因為他們是步戰守城,戰馬都關在馬廄裡,所以清軍戰馬基本完好的落入了明軍手中。
蒙古驍騎營的最高指揮官是都司查干巴拉,副都司為蘇日勒和克,下轄十個編制為120人的百人隊。
該營兵馬向蘇言效忠後,便也接受了系統的影響,將持續增加對蘇言的忠誠度,而不會出現臨陣倒戈的情況。
蒙古驍騎營的出現,彌補了明軍重步兵而輕騎兵的現象,讓現有的驍騎營不再獨木難支。
蒙古人成功收服,接下來就剩下滿洲兵了,這些滿人是最難搞定的,他們是大清帝國的立國之本,對清廷自然是十分擁護,想要勸說他們背叛清廷,最起碼這個時候是不可能實現的。
既然頑固不化,不好爭取,那蘇言只能將滿洲兵押往長江南岸,令其淪為窯洞及工廠中的苦力。
如果是在攻陷南京之前,蘇言或許還會有將其全部斬首,首級築為京觀用以震懾清廷的想法,不過在收復南京後,清廷氣數已盡,此舉除了洩憤之外別無意義。
做好決定後,蘇言開啟系統面板,在淮安城內修建兵營和火炮鑄造廠後,便決定返回南京,著手***的戰爭。
在返回南京之前,蘇言任命張煌言為江北巡撫,總理江北軍務,命其收復淮安府、鳳陽府、徐州三地境內下轄各州縣,並防範清廷再遣大軍南下。
雖然蘇言不認為連續損失兩個王爺和數萬大軍,清廷還有餘力組織南征,但小心謹慎一點總歸是好的。
隨後,蘇言只帶上了青龍左旅和馬信麾下的中軍營,押著數千滿漢戰俘浩浩蕩蕩的沿著大運河返回南京。
在蘇言返回南京的同時,淮安、安慶之戰的結果迅速傳遍整個大江南北,並第一時間送到了順治皇帝的御案上。
這位才親政半年多一點的年幼皇帝在看見幾萬大軍毀於一旦,又接連摺進去兩位皇族,頓時喉頭一甜,吐出了腥紅的鮮血,隨後眼前一黑,當場就暈了過去。
順治暈倒後,整個京師都陷入了混亂之中,叔王濟爾哈朗只能拖著年邁的身軀站出來穩定局面,然而他的挺身而出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江北慘敗讓每個人都看清了清廷的虛弱,雖然清廷的體量仍然龐大,但在外人看來,它隨時都可能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