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李定國父子終於到達南京。
他從乘坐的船隻走下來,站在南京下關那繁華的港口上,看著周圍的人山人海和港口內停泊的大量中外船隻,和他的三個兒子一樣都在為南京的繁華而感到震驚。
他們是第一次來到南京,李定國回想起自己從小到大,投身起義再到聯明抗清後幾乎走遍了大半個天下,都沒見過比南京更加繁華的城市。
準確來說,他們所到之處皆被戰火波及,走到哪打到哪,唯有到了雲貴以後,在孫可望的治理下,他們才終於能夠看見百姓安居樂業的樣子。
孫可望雖然野心勃勃,有百般的不是,但是他著實對治理雲貴貢獻了很大的功勞,如果沒有他,僅憑更擅長指揮作戰的李定國和劉文秀兩人,雲貴哪裡會成為反清聯軍的堅實後盾?
這些都是過去了,李定國已經遠離孫可望,只要他想,或許他從此以後就再也不用與孫可望交手。
在李定國思緒萬千之時,負責迎接他的官員終於找了過來,那官員恭敬地向李定國行禮問候,隨後請他們父子四人一同登上馬車,前往位於城東的皇宮——自從蘇言自號監國以後,在官員們的請求下,他還是將辦公地點放在了城東的皇宮內,不過他並沒有住在皇宮裡面,只有在處理政務的時候才會前往皇宮。
李定國戎馬半輩子,哪裡受得了晃晃悠悠的馬車,他拒絕了那官員的邀請,堅持要求騎馬趕路,那官員拗不過他,只好答應了李定國的要求,命人給他牽來一匹馬。
那李定國坐上馬匹後,雖然不太滿意這馬匹的質量,但還是勉強騎著馬走在馬車前面。
他們一行人很快進入內城,因為他們並沒有張揚,所以街道上兩邊的百姓都不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寧王李定國。
實際上,李定國堅持要騎馬,不習慣馬車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還是他想要直接近距離觀察南京百姓的生活環境,以此來作為他對是否要與蘇言合作的判斷。
嗯,合作。
在李定國看來,他只是與蘇言合作,並非效力於蘇言麾下,他是為了蘇言高舉的明朝旗幟而來,若是蘇言摒棄了這面旗幟,他會義無反顧的離開。
最少目前他是這樣決定的。
李定國之所以如此忠於明朝,並非因為明廷對他的信任,事實上明廷防他勝過防賊,他只是固執的履行他義父張獻忠臨死前留下的遺言——
“明朝三百年正統,天意必不絕之。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正是這句話,讓李定國成為忠義揚名後世的“最後的明朝人”。
言歸正傳,透過對南京百姓近距離的觀察,李定國不得不承認,蘇言對於他領內百姓的治理的確有一手,不僅是南京這一朝廷的核心,他一路過來經過的福建、浙江等地的百姓也都過得遠遠比其他地區的百姓要好。
更讓他心驚的還是放眼望去,街道上居然看不到任何一個乞丐和難民,要知道,哪怕是孫可望的大本營貴陽亦或者是安定的昆明,街上也經常能夠看見乞丐和外地逃荒過來的難民。
發現這一點後,李定國心中對蘇言的評價不由自主地變得更高了。
興許是看出了李定國的吃驚,在一旁策馬行走的官員笑著開口為他解釋道:“殿下一向愛民如子,攤丁入畝為百姓取消了頭上的繁重稅務,也為那些居無定所的百姓提供了去處和工作機會,不讓任何一個人成為路邊枯骨。”
“他們都被安排到哪裡去了?”李定國好奇地問道。
“很多,殿下在各省興建工廠和莊園,正是缺乏人手的時候,那些乞丐和難民便被分配到工廠和莊園內進行勞動,依靠他們的勞動換取糧食和住所。”
李定國點了點頭,雖然他還是認為應該讓每個人都有田可種才能讓各地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本章未完!
第二百七十二章 吳三桂自立
,但既然蘇言的這個政策沒有出現反效果,那他也就不再對說什麼了。
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城東的皇宮,蘇言身邊的近衛步兵完全控制了整座皇城,負責保衛皇城的安全,在向近衛步兵出示了身份證明後,李定國他們只是被簡單的例行搜身檢測,便被放入了宮內,一路帶到蘇言的面前。
蘇言與李定國父子相見的過程自然無需多說,這場交談從始至終都是蘇言佔據了主導權,他先是對李定國忠君報國的優良品格表示了極高的讚揚,隨後一步步說明了朝廷當前面臨的困境。
別看朝廷眼下兩線作戰都是捷報頻傳,可朝廷的糧食儲備在戰火中大量消耗,被譽為天下糧倉的湖廣眼下還在戰火中無法恢復生產,朝廷必須要開闢出一個新的土地肥沃能夠穩定供給糧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