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國二年七月初一,新王朝的登基大典在盛大的出行中緩緩拉開序幕。
一大早,提前一晚入住皇城的蘇言便在內院官的奏請下出宮乘車,自延平郡王、西寧王以下文武百官都跟隨天子鹵簿一同出走,儀仗在前,不奏樂,整個隊伍井然有序,自朝陽門離開南京內城。
隊伍一路直上紫金山巔,這裡還保留有明太祖朱元璋祭天的場所,在這一個多月的修繕下也變得煥然一新。
蘇言身著一襲皇帝冕服,頭戴十二旒冕冠,冕冠前後垂下來的旒將他的面容遮掩得讓人看不太清。
在走下車駕後,太常寺寺丞引導蘇言走上祭天壇臺階,樂隊及文武百官同時就位,分列在臺階東西兩側。
待百官就位後,典儀官高喊「迎神」,協律郎開始奏《迎神樂》,贊引官引導蘇言走到神位面前。
「跪!上香——」
捧香贊引官尖聲高喊,蘇言深吸一口氣,緩緩跪下,從跪在他左側的捧香官手中接過三炷香,向神位跪拜上香後,只聽贊引官再喊「復位」,他才緩緩起身,音樂停止。
接下來便是繁瑣的各種禮儀程式,初獻禮後,蘇言走到讀祝所,音樂停,周圍的鑼鼓喧天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只能聽到北風吹過發出的微弱聲響。
蘇言掃視了一眼群臣,再次跪下,百官也緊跟著一同下跪,接著,蘇言親手展開祝文,他的聲音迴盪在這寂靜的祭壇上空:
「祝文曰:昔明太祖高皇帝驅逐韃虜,立國大明,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傳至威宗烈皇帝,東胡崛起,李闖叛亂,攻陷京師,威宗自縊煤山,朝廷南遷,屢陷內亂,逢東胡入關,竊據神州,自號大清,剃髮易服,殘殺百姓,人神共憤,天地不容。臣本閩南布衣,清兵殺我父母,毀我邦家,臣乃興舉義兵,自泉州一隅光復閩地,式賴臣子武將輔佐,驅逐胡虜於江南,收復南都,又北擊淮北、山東,收江山半壁。
臣本為明室臣子,欲迎寧宗皇帝歸南都,偽秦孫可望殘殺寧宗及一干文武大臣,臣含恨討伐,盡收西南各省,因無賢明之人可稱帝位,臣暫領監國。今天下將復,眾卿廣薦有三,以臣推尊帝號,臣數辭不就,再辭唯恐卿心生寒,是用以今年七月初一日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號曰夏,建元武安,即日起為武安元年。上順天命,下和人心,恭詣宗廟,昭告天下,大赦億民,以承正統。
朕本閩南庶民,仰賴天恩,順承帝業,初登大寶,朕必尊賢明之道,崇師德育,悟堯舜之賢,習漢唐以盛,招氓民無威束可屈,宣百官無弊諫可言。朕思宏業,皆眾卿合而戡立,凡赤誠智佑之士,疆關舍驅之卒,必將因功晉賞,小則仕鎮,達則三卿。股肱之臣,盡職恪守,君民一體,共扶社稷,必使朕之江山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祝文之後,又是一陣繁瑣禮儀,隨後又是以天子鹵簿開路,文武百官隨天子於鑼鼓喧天中返回皇城。
回皇城後,蘇言又宣讀表文,立鄭茶姑為中宮皇后,立楚世子蘇唯澤為皇太子,改南京為江寧府,是為國都,又對一眾肱骨臣子大肆封賞,這裡不必言表。
新帝登基,天下一片歡騰,代表明朝的日月同輝旗在一部分心懷明室的百姓們念念不捨的目光中緩緩落下,取而代之的是新朝的騰飛龍旗。
夏取明而代之的訊息很快就傳遍全天下,各地明軍紛紛改旗易幟,稱為夏軍。
此時正率軍趕往順天府的周王吳三桂聽到這個訊息後,大喜過望,他就等著蘇言按捺不住僭越稱帝,他隨後在幕僚的建議下,擬定了一番討伐檄文,抨擊蘇言身為人臣卻篡位稱帝,稱他建立的夏朝是偽朝,沒有正統。
檄文發出後,吳三桂本以為會得到各地響應,甚至夏軍軍中也會有
不滿蘇言稱帝的將領帶兵來投,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檄文發出後就像是小石子投進茫茫大海一般,除了一開始的小波瀾以外,沒有得到絲毫回應。
這就有些尷尬了。
吳三桂不禁懷疑起大明朝是不是真的氣數已盡,不然的話怎麼沒有人響應他的檄文,按理來說,蘇言稱帝以後那些明朝遺人都會來他這邊打著明朝旗號的昭武朝廷,這可真是太過詭異了。
盛京,三個多月前才剛剛有了一個取名為愛新覺羅·玄燁的新皇子的順治帝並不在乎關內的政權更迭了,此時的他已經完完全全喪失了繼續入關的想法,只想保住關外的祖宗基業,關內就讓那些漢人自己自相殘殺去吧。
不僅僅是順治帝,朝中的許多官員也是和他一樣的想法,主戰派要麼被明軍殺死,要麼就是和他一樣被打怕了,被贖回來的承澤親王碩塞雖然還夢想著殺回去復仇,可他讓朝廷顏面盡失,眼下也等於是半軟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