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天承運
皇帝詔,曰:朕獲承天序,欽若前訓,用建藩輔,以明親賢,斯古先哲王之令典也。同安侯蘇言,護國於閩,光復南都,名在當世,功在千秋,宜,分建茅土,衛我邦家,葉於展親,永固磐石,是用舉其成命,錫以徽章,晉封為南安郡王,賜封地泉州府南安縣,俸祿晉三千兩,世襲罔替。
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永曆五年六月初一。」
總督府外,兵部武選司員外林青陽手持聖旨高聲宣讀,他話音落下,跪在身前的蘇言便口呼萬歲,準備起身接旨,不過林青陽攔住了他,笑著說道:「郡王殿下稍等,下官這裡還有一封聖旨。」
蘇言聽言便停止了起身的動作,與部下繼續跪在地上,接著,那林青陽拿出新的聖旨攤開,高聲宣旨。
這第二封聖旨是對蘇言及他捷報上提到過的人的嘉獎,蘇言加封太子太師,領閩浙贛南直四省總督及吏部尚書職,設定吏、戶、兵、刑、工、察言、承宣、審理等官及委任官職之權宜。
另有蘇辭為福安侯,領兵部右侍郎、王翊為北溪伯,領浙江巡撫及兵部左侍郎職、陳釗俊為鎮海伯,任南直水師提督。
降將張天祿改任浙江提督,將功補過,降將楊承祖冊為嘉定伯,保留蘇州總兵職,其餘人等皆有封賞,但降將中僅有主動投誠的楊承祖領了爵位。
出乎意料的是,同樣在捷報上的張名振這位魯王將領並沒有得到絲毫的賞賜。
如果放在拿下南京以前,朝廷可能還不敢這樣區別對待,可蘇言拿下南京揚眉吐氣後,朝廷也就大膽了許多,不僅如此,連那孫可望也忌憚蘇言可能會借題發揮,對永曆朝廷不再像以前那般輕視。
歷史上,孫可望便是在強行將永曆挾往安隆所後,將親信範鑛、馬兆羲、任僎、萬年策等立威吏、戶、禮、兵部尚書,從而實際上接管了永曆朝廷的權力。
而在這一世,即便蘇言遠在東南,可他仍奉永曆為正朔,且軍勢駭然,孫可望心有忌憚,也就沒有明目張膽的在朝廷內廢立濫殺大臣,因此朝廷還是有一定的自***。
蘇言領部下山呼萬歲,起身接旨後,那林青陽接著說道:「郡王殿下,陛下命下官攜親筆書信而來,可移步書房密談?」
「當然。」蘇言點了點頭,他意料到了這一點,抬手道:「隨本督走吧。」
很快,蘇言兩人便來到了書房,他揮退衛兵,坐在主座上,看著林青陽,道:「林員外,陛下書信呢?」
「在這裡。」林青陽從懷中貼身的暗層內摸出信件,恭敬地遞給蘇言,隨後退下,道:「殿下,陛下另有口諭,命下官在您看完書信後,再轉述給您。」
蘇言點了點頭,捏碎上面的紅漆,拿出信封查閱起來,在檢視之前,蘇言便猜想信上可能的內容,其大意多半是希望蘇言能夠將他迎回南京的話語,除此之外就是鼓勵他效忠的漂亮話了。
隨後,蘇言一目十行地將信上的內容收入眼底,信中的大意除了蘇言猜想的以外,還多了一些別的內容。
皇帝向他敘說了孫可望是如何蔑視朝廷,不尊皇帝,濫殺大臣等等滔天罪行,希望蘇言能夠率軍勤王,平定孫可望等「逆賊」,又表示自己是如何如何力排眾議,才說服了朝臣冊封蘇言為郡王,希望蘇言早日勤王,將他迎回南京。
不僅如此,他還言辭委婉的貶低魯王朝為僭越,讓蘇言儘量減少與魯王朝廷的接觸,暗示蘇言要是將「僭越監國」的魯王抓起來軟禁,他定然會給予慷慨的賞賜。
勤王?
軟禁魯王?
蘇言有些好笑。
真不愧是南
明特色,抗清局勢才剛剛好轉,清軍還沒被趕出長江以北,永曆就想著挑動內戰了,真是哪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都不放棄內鬥的傳統。
這樣的朝廷,和這樣一群蟲豸在一起,怎麼能治理好國家?
心中對南明朝廷愈發的失望,但蘇言並沒有將情緒表露出來,他面無表情地將書信放在桌面上,看向林青陽,後者見狀,輕咳一聲,道:「殿下,陛下口諭,西賊孫可望囂張跋扈,目無君長,擁兵自重,濫殺大臣,意圖謀反,望南安郡王積蓄實力,待江西湖廣平定後,西進勤王,以清國賊。」
聽見要等江西湖廣平定後再勤王,蘇言倒有些意外,以他對永曆的瞭解,不應該會這麼顧全大局啊。
要知道,在歷史上抗清局勢糜爛的時候永曆就命人冒死將詔書送往李定國大營,要求李定國起兵護駕,從而挑起了秦晉內戰,孫可望最後兵敗降清,抗清局勢再次滑向了更深的深淵。
見蘇言面露不解,林青陽主動問道:「殿下,您有何疑惑?」
「嗯……」蘇言斟酌了一下語言,故作不解,問道:「孫可望如此囂張跋扈,為何陛下不讓我等立即勤王,而是等江西湖廣平定之後再西進?」
林青陽聽言,用一種有些奇怪的眼神看向蘇言,還是回答道:「回殿下的話,西賊勢大,殿下又新近收復江浙,實力不足以與西賊抗衡,這是戶部尚書吳大人的原話,因此說服了陛下,命您積蓄實力。」
戶部尚書吳大人,如果蘇言沒猜錯的話,此人多半是日後被稱為十八先生之首的吳貞毓,慘死在孫可望的刀下。
蘇言是沒想到吳貞毓能說服永曆,看來,還是孫可望沒有將永曆逼急了眼,就像歷史上,孫可望就是對永曆極盡侮辱之能事,讓永曆實在難以忍受下去,才派人持密詔命令李定國前去護駕,最終導致內戰爆發。
而現在有了蘇言的存在,孫可望投鼠忌器,雖然還是殺了在封王之事上反對的幾名大臣,但終究沒有像歷史上那麼張狂。
想到這,蘇言假惺惺地說道:「本督知道了,林員外,陛下於我有恩,本督自然不會坐視逆賊猖狂,待時機成熟之時,本督定會揮師西進,勤王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