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在緬甸和安南的先後動兵,徹底引爆了東南各國的恐懼心理,南掌王國、蘭納王國、大城王朝、柬埔寨王國等王國紛紛派遣王室成員出使江寧,向夏朝表示自己的臣服之心,懇求朝廷的庇護。
他們的擔心和恐懼其實算是多餘的了,因為蘇言接下來動兵的目標並不在南方,而是在海的對面,在那個號稱日出之國的國家。
沒錯,正是對日作戰。
眼下臨國公李來亨率領的西征大軍已經從漢特城出發,一路向西而去,意圖將沙俄在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土地盡數收入囊中。
數百年後的恥辱終將在這一世洗刷,毛子對華夏的傷害也將在李來亨的指揮下反噬到他們自己身上,接下來就輪到那座島上的國家了。
若是要遠征日本,效仿數百年前元朝徵日的路線是最為合適的,從漢地出征,船隊需要橫穿遼闊的東海,沿途艱難險阻自然不必多說,若是再遇到颱風天氣,不就再讓日本人吹噓的神風立功了嗎?
從朝鮮南部出發雖然同樣會面臨颱風的問題,但這是最短的航行路線,大軍可以在對馬島建立前沿港口,若是遇到颱風天氣,先在對馬島臨時避難,再繼續航行。
蘇言前世正是福建人,從小每年都能聽到颱風來襲的訊息,颱風出現的時候一般集中在下半年也就是七月份到十一月份左右,讓他期待的颱風假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經常出現。
因此,他清楚只需要避開下半年這段時間,除非是運氣太差遇到了在上半年生成的颱風,否則一般都只要應對航行中經常可見的狂風驟雨。
相較於颱風,這些狂風驟雨不過算是小打小鬧罷了。
話說回來,遠征日本並非只是為了洗刷後世日本造成的恥辱,坐落在本州島的那座亞洲白銀蘊藏量第一的石見銀山也是蘇言的目標。
白銀是夏王朝的流通貨幣,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白銀,國內的銀礦完全不夠支援大規模的開採,而且蘇言也要考慮為後人留下一些資源。
對日本列島上的銀礦蘇言就不用考慮那麼多了,他可以放心的開採,以日本人作為苦力,將石見銀山挖空,開採出來的白銀全部流入國內,或是作為鎮壓日本人的軍費,成為射向他們的子彈。
除了石見銀山外,還有一座在1601年被發現的佐渡金山,這座金山可是在1603年被開始開採後,一直持續到1983年金礦枯竭,都是日本政府最重要的黃金來源。
蘇言是行動派,在生出對日作戰的想法後,當即召開了一場內閣會議,向內閣大臣、兩個都督府主官和六部主官述說自己的想法和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蘇言經常會召開包括兩都督府和六部尚書一同參加的內閣會議,這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皇帝向司禮監下令要召開內閣會議後,司禮監會自覺地告知內閣、兩都督府和六部,讓這些官員按時到場參加。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蘇言百年以後,這個傳統也會被延續下去,被他的繼承者施行。
在蘇言向大臣們說了自己準備遠征日本的想法後,大臣們果然炸成一鍋,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內閣首輔許赫雖然已經習慣了蘇言什麼事情都沒事先和他通氣,但還是明顯吃了一驚,他連忙說道:
「陛下,日本國遠在東海盡頭,與我朝有千里之遠,沒有任何由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遠萬里征討日本,恐怕多有不妥啊。」
「是啊陛下,雖然鮮卑利亞(夏朝官方對西伯利亞的稱呼,源自古時傳說鮮卑族的發源地)的皮毛貿易利潤頗豐,大大增加了國庫收入,但也不足以支撐先後挑起多場戰爭,還請陛下三思。」戶
部尚書馬國柱跟著附和道。
「還請陛下三思。」內閣輔臣張肯堂也跟著附和,在他發聲後,和他同為舟山黨的禮部尚書吳鍾巒也緊跟著開口。
有反對的人,自然也有支持者,兩都督府的兩位大都督是天然的開戰支持者,水軍都督府黃恩本說道:
「若是陛下決議遠征日本,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大夏水軍將士自當誓死報效陛下,為陛下鋪平遠征日本的道路。」
大都督蘇定遠也一同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