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七十三章 中荷爪哇海戰

「葡萄牙人很自覺地歸還了澳門島,並且準備撤離在南洋的殖民地,看來他們是提前預料到了我軍插手南洋後會出現的衝突。」

江寧城,御花園內,蘇言看著那長勢喜人的鮮花和樹木,語氣平淡地說道。

「陛下,紅毛番雖然主動撤離,但荷夷已經開始進入戰備狀態,僅靠兩個水軍陸戰旅不過兩萬人,臣還是有些擔心。」水軍都督府左都督黃恩本低聲說道。

今日,他和總都督府左都督蘇定遠一同被召入宮中,跟隨皇帝和太子到御花園散心,雖名為散心,但實際上還是討論近日從南洋和廣東發來的奏報。

太子在旁邊聽著他們的交談,如今13歲的太子比之前更加成熟了一點,仍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如果放在我大清,他現在早就已經能夠為皇室播種繁衍了,只是在蘇言的強硬規定下,他連男女之事都還不甚清楚。

「無妨。」蘇言擺了擺手,道:「荷蘭人在南洋的勢力雖然主要在爪哇島一線,但其殖民地分散,相互之間無法快速馳援,只要水師能夠封鎖海面,荷蘭人的支援速度就更慢了。」

蘇言話音落下,一旁的太子想到了什麼,問道:

「父皇,所謂擒賊先擒王,為何不讓陸戰旅趁荷蘭人反應過來之前,先登陸爪哇島,奇襲巴達維亞?」

「奇襲巴達維亞?」

蘇言等人都愣了一下,還沒等蘇言開口,在幾步外跟隨的錦衣衛都指揮使李元胤就苦笑一聲,說道:「太子殿下,您可能不清楚,巴達維亞城採用的是西方的築城技術,易守難攻,昔日國舅爺在臺灣攻打荷夷重鎮熱遮蘭城時就苦於城池堅固,只能長期圍困。」

蘇唯澤雖然有初步系統性的瞭解目前大夏的已知世界裡的其他國家,但他對於具體的風土民情並不太瞭解,更不用說是城防的相關知識了。

聽李元胤這樣說,他遲疑了片刻,問道:「李指揮使,那荷蘭人的城堡比之我夏軍配備的火炮,誰更勝一籌?」

「恐怕是荷蘭人的城堡更加堅固。」李元胤思考了一會,回答道:「以陸戰旅配備的火炮來看,想要在短時間內靠火炮轟塌城牆攻入城內無異於痴人說夢,除非是提前混入城內,裡應外合拿下城門,才能儘快攻入巴達維亞城。」

「確實如此。」蘇言這時接過話頭,附和道,他前世對西方的堡壘有所瞭解,西式的稜堡最適合用於防禦,除非是用眾炮集中火力炮擊,否則都很難能夠轟塌厚厚的城牆。

「陛下,依臣所見,還是應該向南洋增兵,避免讓戰事演變為拉鋸戰。」蘇定遠又將話題拉了回來,提議道。

「不必了,朕相信新軍的戰鬥力。」蘇言擺了擺手,他說道:「既然葡萄牙人準備撤離南洋,那麼原本準備對葡萄牙開戰的第一旅就取消這一作戰計劃吧,與第二旅一同對抗荷蘭人。」

說完,蘇言命李元胤準備好南洋地圖,隨後和幾名大臣一同轉移了地點,來到了御書房內。

很快,他們圍在南洋地圖前,這份地圖是根據錦衣衛的刺探和海商提供的情報繪製而成,上面的地形在蘇言的親自監修下和後世的地圖沒有太大區別,上面的勢力和城池也都標的一清二楚。

在蘇拉威西島的東邊,塔利亞布島、巴佔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上都標註著荷蘭人的勢力,前者在1639年就被荷蘭人佔領,後者則是從可憐的葡萄牙人手中搶過去的。

這些島嶼雖然是屬於荷蘭人控制,但實際上荷蘭人在這裡的軍事力量約等於零,他們的作用是作為海上補給點和船隻的避風港。

蘇言的手指將這一片圈了起來,說道:「這些地方都屬於荷蘭人的控制之下,不過荷蘭人的軍事力量實際上很是薄弱,第一陸戰旅不必費心分兵佔領這

些地方,他們的主要目標還是爪哇島東部的荷蘭殖民地。」

他說著,一旁的近侍也連忙提筆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在結束以後都要送到兩都督府去,作為下一步在南洋的軍事行動命令的參考。

「太子剛剛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擒賊先擒王。」蘇言繼續說道,還順便誇獎了一番自己的兒子,讓太子下意識挺起胸來,「因此,第二旅的任務便是直接從望加錫出發,橫穿爪哇海,在巴達維亞城外登陸,配合水師劍船封鎖巴達維亞城,讓荷蘭東印度總督的命令無法傳遞到外面,同時將該城嚴密封鎖,做好長期圍困的準備。」

「至於當地的漢人……」蘇言想到了第二旅旅帥彙報的內容,他皺著眉頭思考了一會,隨後才繼續說道:「朕聽聞荷蘭人與當地土人之前經常聯合欺壓僑居的漢人,這些漢人雖然移民海外,但仍然是我大夏子民,在必要時刻可組織當地漢人,分發軍械,令其協助官兵作戰。」

「父皇,荷蘭戰船眾多,若是東海水師不敵又該如何?」太子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蘇言聽了他的詢問,忍不住笑出了聲,他輕輕拍了拍太子的肩膀,語氣充滿自信地說道:「我大夏水師天下無敵,更不要說荷蘭人自萬里之外遠道而來,怎麼可能敵得過我朝水師戰艦。」

「陛下所言極是。」水軍都督府左都督黃恩本附和道:「太子殿下不必擔心,我朝水師戰艦所配備的火炮數量舉世無人能比,更何況東海水師一開始就是以國朝最強的水師組建的,而荷夷戰船遠道而來,主要以中小型戰船為主,更是無需擔憂。」

太子聽了他們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蘇言讓他來跟著就是想要藉著這個機會多讓蘇唯澤接觸接觸政務,不要只會死讀書讀死書,不僅是現在,在一些商討國事的場合裡,蘇言也會讓他在一旁旁聽。

……

武安十三年九月,朝廷的旨意發往南洋,正在熱火朝天大興土木的兩支水軍陸戰旅在得到旨意後,便開始停下了手頭上的工作,檢查武器裝備,準備登船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