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秦王殿下,淮南王殿下,泰西捷報!」
大夏,西京長安行宮,近侍歡天喜地的闖了進來,向正在蘇辭監督下背誦著課本的蘇辰安彙報道。
近侍的突然闖入讓蘇辭有些不滿地皺了皺眉頭,但他的注意力隨後就被後者口中的捷報吸引了過去,他讓那近侍將手中的軍報呈遞上來,也沒有理會離開座位湊過來的蘇辰安,就開始翻看起了軍報內的文字。
這份軍報是傅興華口述,由張普代寫的,他們詳細的說明了與奧斯曼帝國開戰後的戰況細節,最後又將康斯坦丁尼耶協議的內容抄錄下來,整篇軍報足有人的大拇指關節那麼厚,蘇辭和蘇辰安很快就看得入迷了進去。
一直等到天色漸暗,近侍進屋為他們點燃了蠟燭,照亮了房間,那近侍的動作才將二人從軍報中拉了出來。
「這可真是……暢快淋漓!」
蘇辭不禁感慨道。
「此番大勝西夷,逼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我大夏在泰西可謂是徹底站穩腳跟,打出一番威名了。」他繼續說道。
「王叔,此番大捷,父皇和朝廷應該會給西征將士豐厚的獎賞吧,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能夠班師回朝,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見那些將士們的英勇身姿了。」蘇辰安有些期待的說道。
「班師回朝?」蘇辭微怔,他思索了片刻,道:「班師回朝只怕是還要很長的時間,軍隊調換可不是簡單的事情,不過我看安西侯在奏章裡請示就地以泰西之民組建泰西軍團,拱衛泰西疆土,此舉甚好,若是成了,我大夏將士就不用再勞師動眾調往泰西了。」
「可這泰西軍團並非王化之民,只怕是不受控制,若是他們心懷二意,那可就不好了。」蘇辰安說道。
蘇辭聽了自家堂侄的話,心中滿意他能夠有這番想法之餘,微微一笑,道:「不必擔心,依我看來,安西侯的想法是以漢人將佐為軍中脊樑,馭泰西之兵,軍官為軍隊的靈魂所在,只要軍官的忠誠被牢牢把握,那便不必擔心兵卒叛變了。」
說完,他又說道:「辰安,你可以準備準備了,泰西平定,陛下有可能會命人西巡泰西諸地,我為皇室忠臣,你為堂堂親王,正是西巡安撫人心、嘉獎將士的最好人選,若是陛下真令你我西巡,那將是極為漫長的旅程。」
「西巡?」一聽到要前往西方,蘇辰安的心又開始激動了起來,他興奮地說道:「這可太好了,這一直都是我的夢想,雖然父皇不願讓我乘船前往南洋巡視,退而求其次去泰西也是極好的,我這就去做好準備。」
「誒……不必這麼早就做準備……」
蘇辭話還沒說完,就見蘇辰安興沖沖的離去,他只能把話收了回來,無奈地笑了笑,命人將這軍報送往京師。
軍報隨即以八百里加急送至江寧,數日後,這封軍報直接點燃整個京師,京師內外民眾皆奔走相告,慶祝這場對泰西蠻夷的大捷。
朝會上。
「陛下,我軍將士於泰西之地大破敵軍,迫使奧斯曼蠻夷簽訂城下之盟,此實彰顯我大夏將士武功赫赫,臣請允准安西侯、肅國公與黔國公班師回朝,於京師舉行獻俘儀式,請各國使臣旁觀,陛下親自犒賞三軍,以彰我大夏天威!」
自顧炎武年事已高告老還鄉後,他的兵部尚書一職便由調回京的興安伯張名揚接任,張名揚初上任,便決定搞一票大的,正好遇到泰西捷報,他便順勢提議舉行獻俘儀式。
張名揚的提議得到了眾多朝臣的附和,接替吳鍾巒任禮部尚書的董玄更是出列說道:「陛下,此大捷為我中華千年來第一次遠征泰西並逼迫泰西諸國臣服,的確應該舉行盛大典禮進行慶祝,舉辦獻俘儀式不僅能夠振奮我三軍將士,亦能彰顯國威,令各國對
國朝更加畏懼,因而不僅要辦,還要大辦特辦!」
坐在龍椅上的蘇言聽了董玄的話,點了點頭,他用那充滿威嚴的聲音說道:「言之有理,那便依了張卿與董卿之意,傳朕旨意,著安西侯傅興華、肅國公張勇、黔國公沐天波父子即日班師回朝,於京師舉辦獻俘儀式,禮部、太常寺負責大典操辦事宜,必須要彰顯我天朝國威,不可懈怠。」
「臣等遵旨!」
董玄行禮應下,隨即退到一邊,蘇言隨後又說道:「此番大捷,徵西將士不論上下,皆有所大功,朝廷向來是賞罰分明,軍中上下皆需論功行賞,以免寒了將士之心,此事交由內閣商議,待有了結果再交予朕御批。」
內閣首輔連忙答應下來,他重新入列後,蘇言繼續說道:「安西侯的奏章內提議組建泰西軍團,以泰西之民補充,僅保留漢人軍官,朕有意允准,眾卿家可有想法?」
蘇言此言一出,底下頓時就議論紛紛起來,大臣們竊竊私語著,蘇言雖然聽不太清他們討論的內容,但是從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們似乎對此並不太贊同。
片刻後,一名大臣便出列說道:「陛下,泰西之民皆未受王化,大量徵召入伍,代替漢人兵卒,只怕是養虎為患,不太妥當,還請陛下三思。」
「陛下,此舉斷然不可,昔日盛唐之所以衰敗,除了唐明皇貪圖享樂之外,唐朝大量吸收胡人參軍也是其中一個原因,胡人畏威不畏德,不思感激,反而以刀槍反噬君主,若是軍中夷狄數量大於漢人,若是朝廷威懾力尚存還好,一旦朝廷出現弱勢,泰西軍團極有可能產生反噬。」
兵部尚書也出聲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