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1章 熹平元年

他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胡廣。自然希望老師死後能有莫大的殊榮。

群臣們因為胡廣的死,現在人人自危,擔心十常侍今後會報復他們,也沒人願意出頭,開口提出反對意見。

因此,劉宏想了一下,便下令道:“命五官中郎將持節奉冊,贈以太傅、安樂鄉侯印綬,賜東園梓楠棺木,派謁者監護喪事,在光武帝的陵寢原陵為他營建墓地,諡號\"文恭\",以其子孫一人為郎中。”如此高的追贈及葬禮規格,自從東漢中興之後,沒有一位人臣能與胡廣相比。

擱在以前,肯定有不少人反對,但現在都沒了那個心思,因此百官齊齊拜道:“陛下聖明!”安排完胡廣的事情,天子又開口問道:“太傅薨逝,錄尚書事一職,諸卿可有建言?”初置時稱\"領尚書事\"。

錄尚書事並不是獨立的官職,常以它官兼領。是外部人員對尚書檯事務的干涉。

漢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是為此官之始。

東漢永平十八年,漢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趙熹、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用\"錄\"代\"領\"始此。

錄為總領之意。錄、領職事相近,而權位更重。之後東漢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將軍、太傅錄尚書事。

按照慣例,太尉李鹹,司空宗俱,司徒許栩三人之一,最有可能兼任這個職位。

面對如此誘人的權力,百官們也不再沉默,紛紛開口為自己的上官爭取。

“臣以為太尉李鹹,憲天心以教育,激垢濁以揚清,為國有賞,蓋有億兆之心,懿鑠之美,昭登於上,丕顯之化,宣聞於下。當任此職。”

“老臣卻以為司空宗俱,寬裕仁愛,覆載博大,研道知機,窮理盡性,凡聖哲之遺教,文武之未墜,罔有不綜。當任此職。”

“臣以為司徒許栩,寬裕足以容眾,和柔足以安物,剛毅足以威暴,體仁足以勸俗。能當此任此。”……吳詠看著面前爭得面紅耳赤的百官公卿們,屬實有點想笑。

結黨營私,打壓異己,好像是中國幾千年官場的慣例。這些人因為忌憚某人的出色才華,就不與他出人投地之機會。

事實上封建王朝都是利用小人,牽制和制衡忠臣賢才,畢竟他們不是個個皇帝都有才學和高能力。

很是忌憚賢臣功高蓋主,最後奪了他們江山。這是舊時的朝代,一群權臣,皇親國戚們必然的一個通病。

畢竟江山是這一群人認為的那樣,是屬於他們傢俬人的,你積功德,累積人氣想幹嘛?

排擠人才,任用小人,也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王道所驅使。所謂的王道,就是他說了算,你說得再對,嘿嘿~!

沒用這個不用去一一列舉例子,畢竟歷朝都有此類典型人物存在。這也是歷任封建王朝,其朝政腐敗,政令不開明,阻礙技術發展,科技還落後,人民數千年受其壓迫和剝削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不用奇怪,他們最終會自身沉沒在歷史時代,畢竟其存在的方式不科學,不人道,不文明事實上很野蠻殘暴,還帶來了潛規則一詞。

“今日先這樣,以後再議吧!”劉宏有些意興闌珊地擺擺手,然後讓謁者宣佈退朝。

接下來數日,朝廷一直忙於胡廣的後事。而四月下葬那天,胡廣的那些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議郎以下數百人,都穿著喪服前來會葬。

時間很快來到,五月,天子召群臣商議年號,定為熹平。熹者,熱也,熾也,亮也。

平者,為平安,為炎光盛世平安之意。自此,為熹平元年,建寧不再。

天子劉宏的本意是想讓天下人放心,他正在勵精圖治,努力改變時局。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世道,恐怕只會越來越亂。吳詠時常跟在天子身邊,可謂深有體會,他總覺得有一股暗流,在推波助瀾某件事情。

“這大漢的太平盛世,還能維持幾年?”吳詠的心情,真是又憂,又愁。

憂的是朝堂上沒有名震天下的正直之臣,震懾宵小。愁的是自己年紀尚小,不知怎麼才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