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不來呢?
這可是秦國最後的城池啊!也是趙國一統天下的最後一塊頑石啊!
這也是華夏曆史上書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的城池啊!
作為歷史的改寫者,趙括當然有義務來看看這座本該輝煌無比的城池最後的消亡。
當然了,趙括也是為了他的下屬們而來的。
滅秦不同其他,這份功勞實在太大,大到即便其餘諸國加起來都不足以抗衡的地步。
即便趙括已經有心將這份功勞一分為三,但隨著義渠、函谷兩處戰場的勝利,李牧無疑又成了最大的功臣。
雖然趙括並不害怕李牧功高蓋主,畢竟他自己在軍中的地位無可動搖。
可問題是,漢武帝也不怕衛青功高蓋主,但架不住衛青的後代裡出了一個霍光啊。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李牧功蓋當朝,最好的辦法,還就是要將滅秦的這份功勞,掛到趙括自己的頭上。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趙括的到來,實際上也算是給了秦國和秦王一個臺階:如果覺得投降給趙將有些難為情的話,如今趙王來了,向趙王投降,總不會難為情吧。
果然,隨著趙括的到來,秦國,哦不,應該說是咸陽上下道真的有些意動了起來。
畢竟,就是趙括,用一場長平之戰,一手將秦國從山巔推下了山谷。
史記曰:
公元前250年春,趙圍咸陽兩月有餘,會上元時節,始皇帝括犒軍而來,親臨咸陽戰場,並修書於秦王子楚,命起自縛而降。
秦王子楚懼始皇帝之天威,遂降。
是日,天晴無雲,秦王子楚自縛雙臂,攜田畝黃冊並秦國文武,拜降於咸陽城東。
始皇帝括納之。
未已,咸陽城內忽有大火起,雖有秦人救援及時,火勢未曾擴散。
然,秦之太廟社稷,卻毀於一旦。
或曰,此天意絕秦之祀也。
或曰,先王稷不忿稱臣於趙,遂縱火而自絕也。
始皇帝聞之,不以為意,遂令秦侯子楚復起宗廟於邯鄲城內,不使嬴氏一族絕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