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陝西,可不是後世的陝西,包括了甘肅,寧夏一
帶。當然了,有相當一部分被吳三桂佔領。
雙方犬牙參差。
而且西北民風彪悍,各地民兵,只要減免賦稅,哪怕讓這些縣兵掌控在當地豪強手中,也足以抵禦吳三桂的進攻。
而五萬戰兵,只需作為反擊力量而已。
之所以這樣做,只要一個原因,那就是減少開支。
一場大戰過後,張軒看著消耗人力物力,乃至高達三千多萬兩的欠賬。就知道,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朝廷財政都是要捉襟見肘。
所以張軒將陝西賦稅給減免了,希望以西人守西土的戰略,能夠有力的減免朝廷開支。
這也是,張軒在整個戰線之上,都擺出了一副防禦反擊的陣勢緣故。
不過,其中還有一個難處,就是李定國。
沿邊五鎮沒有一處安排李定國。難道讓李定國重回雲貴總督府嗎?不。張軒當然不會,以劉文秀與艾能奇在夾河之戰的戰功為名,分別讓劉文秀與艾能奇,為雲南總兵官掛鎮南將軍,與四川總兵官,徵西將軍。
貴州一省也從軍事體制改為民政體制。
其實雲南,四川與邊鎮有所部同。
所謂沿邊五鎮,都是軍事為先,一切以軍事為前提。而其他省份,都是巡撫,總兵官,與按察使權力三分。
只是內地身份,巡撫的身份壓過其他兩個,為一省大員,方面之臣,而在雲南,四川,卻是掛將軍印的武將,壓過了巡撫,成為方面大員,一省之首。
但是下面的民政,還是各級文官負責的。
如果一來,張軒就將李定國的權力全部拿下來。
要知道李定國可不是高一功等人,他麾下將士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大西軍的舊部,對李定國的忠誠,還在對大夏朝的忠誠之上。
曹宗瑜,鄭成功,李定國,是真正有能力掀起一場叛亂的人。
張軒怎麼可能對李定國輕易下手。所以他給李定國安排了位置,那就是大夏樞密院使。
曹宗瑜畢竟坐鎮北京,他的樞密院使,不過是一個名頭而已,但是李定國卻要回南京,他的樞密院使,卻是真正的大夏軍方之首。
只是這個樞密院使位置,看上卻很好,卻要放棄很多東西。
看衛王袁時中就可以。
衛王擔任樞密院使數年,他的班底都被拆分到七零八碎,故而成為軍中一大派系,但是遍佈各軍,與大夏軍方融為一體。
衛王袁時中成為大夏軍方一大派系的掌門人,卻不再是一方軍頭了。
張軒很明顯想複製這一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