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nore》,這是歐衡在成名之前,拿到的單曲最高的版權費。
這首歌歐衡用了心,在他的早期作品裡大概能排到前五的位置,但因為名氣不顯,所以他當時的報價大概就三千美金,摺合人民幣大約兩萬,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學費。
而當時的買方、也就是胡粒的助理沒有給這個參考價,而是直接往他的賬上打了十萬美金,接近七十萬這樣子,這讓收到版權費的歐衡有點懵。
一首歌,七十萬,說實話,這個價格真的很高。
畢竟當時的歐衡沒有名氣。
再者,光是填詞就支付了十萬美金的版權費,那麼作曲和編曲呢?發行呢?買方拿什麼收回成本?
或者,是不是買方打錯了錢,其實對方只想打一萬美金的?多給了一個零?
歐衡一直等買方聯絡他,然而買方根本沒有動靜,於是乎,當時並不富裕的歐衡捏著七十萬鉅款,默默地關注起了Erisa的動態。
他想知道,花重金買走填詞的人究竟會出怎樣的成績,然而……
歐衡等了一年,也沒等到less&nore的發行。
等到P4成團之後,歐衡透過一些渠道瞭解到,Erisa把這首歌做出了成品,但,沒有發行。
她私藏了。
做一首歌不發行,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歐衡都在想,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有錢任性。
一如現在兩人的聊天內容——
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砸錢。
歐衡對有錢人沒有偏見,只是在見到了很多有錢人的神奇操作之後,他對這個群體有不少的迷惑和茫然。
一如,傅司霆和陸之昂對錢的數字化;
一如,裴元野和童遙對錢的沒概念;
一如,艾妮仗著有錢自恃高人一等;
一如,胡粒有錢任性花十萬買一份歌詞。
有錢人的神奇操作真的太多太多,歐衡實在沒辦法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