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 朝會.探監
次日早朝,這回劉子光沒有推辭,堂而皇之的進入了紫禁城,在奉天殿召開了監國主持的第一次朝會。
這次朝會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皇帝,沒有太監,六部九卿也沒有,只有監國大人和一幫將軍。
朝會是個嚴肅場合,劉子光就沒穿他那身招牌舊戰袍,而是換了一套大紅色的蟒袍,龍椅他自然不會去坐,就這樣大模大樣的站在大殿當中。
來參加朝會的人不多,除了劉子光的嫡系人馬以外,就是顧炎武王夫之之類雖無官銜但是民間威望比較高的文人,這年頭文人都介於學者和官僚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按照大家的推測,這回顧炎武弄一個內閣輔是不成問題的了。
果然,監國大人開口便道:“現在大明朝最缺的就是人才,本公希望顧先生能入朝為官,造福於民。”
顧炎武當然是推辭了,說前端時間協助蓮花神教只是為了平息內亂,他本人並無入仕的念頭。
劉子光道:“今天能站在這裡的都不是外人,本公也不瞞大家,東林黨那些人我是不打算再用了,程朱理學害人不淺,倘若再用他們為官,十餘年後這天下還是老樣子,就連本公也無能為力,所以想趁著這次機會把六部大換血,你們不要怕當官,其實當官最容易,只要腦子清楚不瘋不傻都能當官。”
一聽這話,鍾壽勇就說了:“大帥,這有何難,從營裡挑幾十個兄弟不就成了。”
劉子光笑道:“武人們還是保境安民的好,這案牘的事情讓讀書人去做好了,當然爾等若是能透過科考也行。”
聽了這話王夫之的眼睛一亮,出班說道:“監國大人可是要在這科考上做文章?”
劉子光道:“正有此意。”
王夫之搖頭道:“天下士子皆以此為晉身之道,若是改變了,恐怕天下會大亂啊。”
鍾壽勇道:“這天下不早就亂了麼,再添點亂也沒啥。”
劉子光道:“非也,科考不可改,但是這八股取士的制度卻要改上一改。大明朝未來的官員不能要那些只知道死讀書的書呆子,要以實學為先,百花齊放嘛。不知道兩位先生可否願意幫我把這科考制度改上一改。”
這倒把顧炎武和王夫之的興趣勾上來了,他倆均表示願意盡力,但是官職依舊不願領,劉子光也不強求,反正能辦事就行,給他倆分別加了個頭銜:同尚書待遇。
這種稱謂是劉子光創的,意思就是這人雖然沒有入朝為官,但是有級別在那裡擺著,你們地方上的官員都得好生伺候著。
兩人都是直爽人,也不再推辭,便接了差事,開始籌劃新的恩科考試去了,他們倒不怕這次恩科沒人來考,因為民間其實並不缺乏能人,例如宋應星那樣的人就是個例子,至於那些真的只會八股文的傢伙,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去吧。
科考的事情就算過去了,劉子光又提起北方袁崇煥父子之事,數十萬大軍盤踞河北。可是心腹大患,而且袁承志和劉子光有血海深仇,是剿是撫幾乎不用探討了。
但是劉子光的意思卻是以撫為先,若是袁氏父子曉大義,自然休兵罷戰,若是存了不臣的念頭,那就提兵北上,和蒙古大軍南北夾擊,害怕剿不滅他們麼。
主意打定,就安排人去寫一封長信,找個袁崇煥的門生故舊送過去,是戰是和交給袁氏父子定奪,當然不管結果如何,袁承志這條小命是保不住了。
談完了正事,就該說些不相干的了,鍾壽勇道:“大帥,您準備怎麼處置弘光偽帝以及那些偽臣們?”
鍾壽勇現在是刑部尚書,這屬於司法口的問題,他自然關心的很。
劉子光道:“弘光偽帝只是個嬰兒,被人利用而已,談什麼處置,據查他並不是福王的遺腹子,而是福王府一個下人的孩子,這事昭告天下就行了,不必拿無辜的孩子開刀,咱不是那樣的人。”
“至於那些偽臣則要嚴辦!什麼冒闢僵,侯恂之類的傢伙,交三法司會審,按照大明律走,從嚴處理便是。”
朝會到此結束,畢竟這次朝會缺了很多人,只能商談一些緊要的問題,至於選儲君這樣的大事,還是得等皇太后來了再做定奪。
散朝以後,鍾壽勇被單獨留了下來,現如今鍾大人可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孫綱畢竟是犯過政治錯誤的,不能重用,許三皮自始至終就不是劉子光系統的人,更不能用,刑名司法偵緝這一塊就只有鍾壽勇擔起來了。
劉子光道:“我要找的幾個人有下落了麼?”
鍾壽勇道:“大帥想逮的人還能有跑?都拿下了,天牢裡享著福呢,大帥要不要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