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大致看了一下“計算機器”的狀態,旁邊的王來來也開始做了基本的介紹。
目前這臺計算機的情況,跟朱靖垣心中分析的非常類似。
只不過很多東西的命名法,跟自己的習慣相差甚遠。
那個“數爻”、“字卦”只是最基本的,後面還有更加令人感覺混亂的
“臺賬: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字。”
“底賬:三萬兩千七百六十八字。”
朱靖垣按照汪萊的解釋,腦子裡面翻譯了一下。
“執行記憶體RAM:65536B,按照1024進位制可以換算成64K。”
“只讀記憶體ROM:32768B,合32K。”
這個ROM是原本意義上的只讀記憶體,不是後世理解的手機儲存空間,實際上後世遊戲機上那些寫死的不能修改的晶片。
記憶體變成了臺賬?只讀記憶體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ROM變成了底賬?
這倆名字給人的感覺很詭異,但是如果稍微仔細考慮一下,好像又非常的真實。
從仁武朝開始,大明的工匠地位,被世祖皇帝主動拔高。
在神州傳統計程車、農、工、商四民之中,工的地位和範圍,也隨著工業化自然升高。
類似於科學家的研究者,類似於工程師的類似規劃設計者,以及類似於高階技工的具體的施工和維護人員,再加上普通幹活的工人,在神州的傳統內都屬於“工”。
他們都被統稱為工匠,有專門的學校和品級,最高可以拿到相當於正一品太師的待遇。
工匠和商人又是高度相關的,甚至很多時候都能算是重合的。
手工匠人早期都是自己經營產業的。
所以,賬本、賬簿之類的稱呼,對於他們而言也都是理所當然的東西。
傳統文人也許會嫌棄這些名稱的銅臭味。
但是他們不會。
現在正在研發計算機的工匠們也是這個圈子裡的人。
臺賬是放在櫃檯上的賬本,基本都是記錄日常事務的流水賬。
底賬本意是原始賬本,也可以當做存檔賬本。
在這套計算機上,實際上是被當做專門的字型檔來使用的。
賬本是一條條資料,是按照日期排列的一串人員和數字,跟資料管理也能呼應。
臺賬作為臨時賬本,存檔為底的底賬,性質上也能呼應。
那記憶體溢位,就是臺賬的賬本寫不下了。
加記憶體就是加賬本。
用於運算的空間,以及用於儲存基本資料的空間,完全不稱之為“存”。
以後也許就不會出現記憶體容量稱呼的混亂了。
朱靖垣雖然可以理解,但是賬本和八卦這種稱呼,這樣放一起真的和諧嗎?
所以才有了“字”和“卦”兩種稱呼嗎?
應該也是因為,現在的工匠們,特別是高精尖的研究人員,其實已經跟商人越來越遠了。
他們本身已經是後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