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沒有直接評價汪來和工匠們的擔憂,而是先去問了另外的情況:
“對於未來的設想咱們先不說,最初我要求的指標下的幾個設計方案,現在都已經基本定稿了吧?”
汪來鄭重的點頭說:
“戰列艦、航空母艦,兩種戰艦共出了六個詳細設計稿,都已經定稿了。
“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本來是從這些基本完成的方案之中,選出最合適的兩個設計方案。
“繪製出正式的設計圖紙,然後分解成工程圖紙,回去交給船廠開工建造
“但是,大家看著新艦炮和炮彈的各種資料,對現有的設計指標都有些不滿意了,想修改指標重畫圖紙。
“不過臣以為,最關鍵的問題是,在於純決戰型的戰艦,以及持續參與低劣度戰鬥的戰艦,兩種設計傾向之間的選擇。
“現在即便是更換設計指標,同樣要繼續面對這個選擇,不過是提到了更高的級別。”
朱靖垣聽完輕輕的點了點頭。
自己參與了絕大部分的設計會議,所以知道現在的大致問題在哪裡。
所謂決戰型戰艦,顧名思義,就是奔著跟敵國艦隊一決勝負來設計的,基本沒有考慮其他用途。
工匠們認為決戰型戰列艦用途單一,可以採用朱靖垣提出的“絕對核心防護”設計。
也就是被工匠們稱為“極端或者空白”式的防護設計。
艦體上最重要的核心區域,也就是輪機、鍋爐、彈藥庫、炮塔等艙室,裝甲防禦設計級別直接提升到艦體尺寸和噸位限制下的最高標準。
艦體上的其他不重要地區,則可以完全放棄裝甲防護,和民用船一樣只有結構框架和船殼。
這差不多就是梭哈了……
這種戰艦的核心區域的防護效果當然是非常好的。
就算是艏艉和上層都被徹底打爛了,只要核心區域的裝甲盒不破碎,船隻本身大機率是不會沉的。
缺點也同樣明顯,艏艉和上層結構都很容易受損,甚至可能直接掉頭、斷尾。
船隻的航行和機動能力,與艦體的線形是直接相關的。
只要艦體結構受傷,航行效能就會直線下降。
趕場能力直接沒了,不可能跟隨艦隊繼續作戰,只能慢吞吞的挪回去修船。
這種船大機率怎麼打都不會死,但是隻要參與戰鬥就很容易受傷,受傷了就得回去修船。
可能會出現:修船一次、出門一趟、參與一次戰鬥、馬上回去再修船,這樣迴圈往復的情況。
所以工匠們認為她們適合加入一戰決勝負的決戰艦隊。
如果決戰艦隊打贏了,己方艦隊掌控了制海權,回家的路上跑的再慢都沒有問題,在戰場上臨時修理一下再走,或者讓隊友拖回家也行。
要是沒打贏,那就自沉吧,免得被敵人俘虜回去。
另一種戰艦,則是考慮了各種型別戰鬥的“通用型戰列艦”。
她們要兼顧前衛戰與決戰,破交與反破交戰,需要應對特殊海況和氣候下的遭遇戰等等。
她們不能打一場就回去泡船塢,她們需要連續戰鬥,需要長期保持戰鬥力。
需要在大洋上長時間巡航,持續驅趕和獵殺敵人的巡洋艦,也需要與敵人屏衛艦和主力艦糾纏。
工匠們認為,如果要考慮這種全面的作戰需求,那就只能採用“分級防護”設計了。
根據戰艦不同部分的重要程度,佈置不同厚度和型別的裝甲,裝甲盒也分成三到四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