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是準備試試戰略轟炸,但相關軍事指揮和工程人員,似乎是想集中試試所有飛機。
】
最終,兩個機場上總共準備了三百零四架飛機。
八架四發大型轟炸機,每架可以攜帶四噸炸彈。
八十架雙發中型轟炸機,每架能夠掛載兩噸炸彈。
一百六十架發攻擊機,每架能夠掛載五百公斤的炸彈。
二十架雙發戰鬥機,也掛載一噸重的炸彈隨行。
四十架架單發戰鬥機,掛載兩百公斤炸彈上路。
除了飛機之外,還有按照朱靖垣的要求,剛剛研發成功的凝固汽油彈。
轟炸機和戰鬥機的比例是四比一,根據敵人的空戰和防空能力,戰鬥機比例可以更低。
不過戰鬥機也能擔任轟炸任務,再加上第一次執行任務,為了預防各種可能的情況,沒有進一步縮減戰鬥機比例。
按照作戰李玉泉的說法,如果始終都有足夠的彈藥和燃油供應,這些飛機足夠把播利瓦城徹底從地圖上抹去。
安康三年閏五月二十三日,所有的戰鬥準備工作全部就緒。
根據對雲層情況的觀察,預計明天麥德林地區會是個難得的晴天。
於是作戰指揮部在向朱靖垣報告了之後,正式啟動了戰略轟炸任務。
距離相差一倍的兩個戰場的作戰飛機,在相同的時間陸續起飛。
各自組成機群后飛向播利瓦城(麥德林)所在區域。
小型飛機機場距離戰場兩百公里出頭。
飛行速度快的小型戰鬥機也掛滿了炸彈,跟速度慢的小型攻擊機同行。
兩個機群用了差不多四十分鐘進入作戰區域。
不過沒有直接前往播利瓦城區,而是首先衝向了播利瓦城北兩側的臺地。
播利瓦城區位於峽谷之中,峽谷南北兩側有兩塊平坦的臺地。
兩塊臺地上的人口不多,但是有幾個關鍵位置的城鎮。
播利瓦在修建了軍營和大量炮樓,居高臨下的保護播利瓦城所在的峽谷。
在這片大山裡面,在重武器難以運上去的情況下,步兵很難向上攻破這些地方的防護。
順著山谷進攻播利瓦城,又會受到臺地上的炮樓的居上臨下的壓制。
剿匪的陸軍攻擊勢頭,就是被這些高地炮樓給壓制住了。
剿匪部隊本來就準備調集飛機來處理,朱靖垣的計劃則直接擴大了作戰的規模。
現在一百六十架攻擊機,四十架戰鬥機,兩百架飛機混編後又分成了兩部分。
相對靈活的戰鬥機在前面引路,攻擊機緊隨其後的編隊前進。
分別順著峽谷兩側高地,由西向東分段分組攻擊。
扼守播利瓦城所在峽谷兩側臺地上坡路的關鍵的小鎮,衛兵的警備級別是最高的。
炮樓裡面執勤的衛兵,在看到飛機出現的時候,立刻驚恐的瞪大了眼睛。
從其他地區退回到播利瓦城的老兵裡面,有很多是見識過大明的飛機的。
他們對這種飛行的機器有著發自內心的恐懼。
因為自己拿它們無能為力,只能在地上被動的捱打,抱頭鼠竄。
不過幸好,以往這些飛行機器的數量都不多,每次出現最多也就是十幾架甚至幾架。
飛機不會直接打死多少人,主要是用來壓制火炮陣地。
如果步兵集體放槍,或者用小口徑火炮仰射,還能逼得飛機不敢靠近。
但是這一次,衛兵一下子沒有數過來,天空中出現的具體有多少架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