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環境在太空不用擔心輻射,第三代核彈技術也可以增加多一層足量的鋰包層吸收中子,或者使用鈹金屬把中子反彈到噴嘴外面。”
衛鴻組織了下語言:“爆炸造成的溫度問題也可以避開,熱量傳播有三種途徑: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只要不讓高溫介質觸碰到材料,溫度就無法影響到材料。”
“你是說,磁場?”
陸毅隱隱猜出衛鴻想用哪種方式避開核彈爆炸的熱衝擊。
“對,磁場。”
衛鴻自信地點點頭,說道:“我們可以在這個核彈的外圍包裹上一層厚厚的固態氦用來隔絕吸收爆炸產生的光輻射和熱輻射,這一個吸收隔絕過程會使得固態氦溫度瞬間提升,在瞬時間內由固態變成等離子態。
等離子體態的氣體是可以被磁場束縛的,這就跟核聚變反應堆中的等離子體一樣。
只要我們磁場強度足夠,那就能隔開等離子態氣體的超高溫,抵擋住衝擊波,就可以藉助爆炸衝擊波和固態氦升溫的膨脹壓力獲得更龐大的推力和加速度。
這是剛才我根據這個思路大概推匯出來的資料模型,還不完善,但也能大致確定這一個思路是可行的......”
“等等,先別給我看,你讓我緩緩......”
陸毅看著衛鴻遞過來的數模頭一次感覺到頭疼,96.8潛力都這麼瘋狂,要是98甚至99的那豈不是腦洞突破天際?
更恐怖的是常人的腦洞就叫腦洞,想想就好,這群瘋子卻能根據自己的腦洞,從現有各種條件中搭建出一個數學模型,用資料精準地告訴你......相信我!沒問題!
人會騙人,數學不會騙人。
一言不合甩數模,之前自己用的很爽,但為什麼當別人拿著一個數模,證明自己的恐怖設想是沒問題時,這感覺怎麼就這麼糟心呢。
“把你的資料給我看一下。”
緩了將近一分鐘,陸毅這才拿過衛鴻剛用了不到兩個小時構建出來模型,看得出來在玩數學上還比不上林教授,但想想對方的主業是研究發動機的,那這感覺就怪恐怖了。
看了十幾分鍾,陸毅把筆記本交還給衛鴻,說道:“還有很多資料不完善,同時磁場抵禦等離子體衝擊部分的資料更是一分都沒有,你確定沒問題?”
“沒完善的資料這兩天我就能完成,從現在表現出來的資料來看這個構思是沒問題的,磁場抵禦等離子體的衝擊我需要核聚變反應堆的磁場約束資料才能計算得出,所以就沒有寫。”
衛鴻解釋了這兩個問題,然後又似乎怕陸毅不是研究航天發動機的對這個獵戶座發動機不夠了解,拿著筆在紙上粗略畫了個火箭發動機的結構圖,解釋道:
“陸總工,現在航天發動機的壁障不是推進燃料,是材料!
提高發動機的推力就只有兩個方向,要麼提高工質噴射量,要麼提高工質噴射速度。
提高工質噴射量,那就是提升推進劑單位時間的燃燒輸出,這對推進劑是很大的成本負擔,同時推進劑本身的重量也會成為一個阻礙。
火箭發動機的艙室形狀就像一個沙漏,上面是燃燒室,燃燒的高溫工質向下噴射,越往下艙室空間也就越小,同時噴射速度也越來越快。
當越過噴嘴頸口處,艙室空間又開始擴大,高溫高壓還沒有完全燃燒的噴射工質在擴大的艙室空間中發生膨脹,膨脹的壓力作用在噴嘴內壁上形成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