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是講:
那些最有道德,最讓人尊敬的人,他們都是得道之人,他們的生存法則,處世之方無不是效仿道!
道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前面我也已經說了,道這個東東它看起來恍恍惚惚地。雖然恍恍惚惚地,其中卻是有形象的,其中有物。比方說吧!過去的歷史,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它就是道的外象!其中有物,就是我們眼睛所見的實物!
它是那樣地悠遠而不可窺視它的全貌,不過!它還是留下了其中的精髓。讓我們得以窺見它的精髓!這個精髓是什麼呢?它就是過去的歷史!它就是留給我們的記憶、印象!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去追尋道的蹤跡!
所以,我們根據現實所見的,根據記憶,根據歷史去追尋更遠的,去認識道,去了解更多!道就是這樣延續下來的!追尋事物的源頭,理清事物的來龍去脈,這樣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就是這樣來認識道的!
第二十五篇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又在講道:
有一種混混沌沌的東西,它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一直就是那個樣子不變,一直在迴圈運轉著,天地萬物也來源於它。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勉強地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道”,勉強地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大”。它廣大無邊、自古及今無處不在,執行不止,週而復始。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這個空間中,有道、天、地、人四大,人就是其中的一大!
為什麼說人是其中之一大呢?是因為人的智慧!人的能動性,人是個有智慧的物種。人能夠效仿天地、自然、道的生存法則。人首先效仿的是地,大地給予人生存之根本。效仿大地上的萬物的生存法則。地效仿天、天效仿道!道呢?道法自然!道就是那樣地自然而然地存在著!
在也提到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萬物來源於道。經過道的演變進化而產生了某個物,然後,再由這個物而演變出另外的東東。由最初的一個演變成為了兩個!或者再由這兩個演變、進化成新的東東,這樣就變為三個了!
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演變、進化而來的。萬物都有各自獨特的一面,區別於他物。它們自身包含有陰和陽,正反兩面!陰陽相結合而形成一個整體。
還有!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段話也是出自德經,意思是:反覆迴圈地運轉、永無止境,是“道”的特點。由弱小、不起眼再演變成強大,是在“道”的功能作用下完成的。
天下萬物的來歷無不如此!都是由某個具體的東東演變、進化而來的!那麼?某個具體的東東又是如何來的呢?它們也是由之前的某個具體東東的演變、進化而來!
在與中還有其他地方也說到了道,不一一列舉了。老子在道德經文中到處都提醒到道,目的不僅僅是解讀道,更多是用,是教導我們效仿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能夠效仿天地、自然、道的生存法則。人首先效仿的是地,大地給予人生存之根本。效仿大地上的萬物的生存法則。地效仿天、天效仿道!道呢?道法自然!道就是那樣地自然而然地存在著!
老子講道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教導我們樹立正確地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建立正確地哲學思想,指導我們健康地生活。
老子所用的思維方式,是“類比思維”方法。在先秦與之前,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還沒有成熟,智者們大多用的是類比思維方面。而一書中,正是運用了這種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