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眾站在《流浪地球》的票房數字停在57.2億上這一刻,不可避免,大家都希望找到它成功的密碼。
國產?科幻?
吳金?季銘?
特效?劇情?
檔期?營銷?
等等所有可能的因素都被拿來跟鍊金丹一樣,翻來覆去地分析材料、配伍、比例。誰是最重要的因素,誰是次要的因素,誰在哪個階段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誰又是一切的基礎——分析文章一籮筐,各類專家都出來恰飯。當然,原本應該是其中一員的張教授,此時就不見蹤影了。
“《流浪地球》專案的早期,甚至稱不上被看好或者不看好,而是完全缺乏存在感。儘管原著來自於雨果獎得主,中國科幻文學第一人劉慈星,但《流浪地球》遠不如《三體》有知名度,彼時《三體》電影專案已經石沉大海,更遑論《流浪地球》。中影負責人在採訪中曾公開表示,專案接觸過多位一線導演和演員,最終均未成功,才不得不從京城文化旗下選擇了郭帆為導演。此後更傳出宏鑫集團撤資的訊息,可見當時淒涼。
專案的第一次關鍵改變來自於吳金,這位憑藉《戰狼2》一躍成為國內最受矚目的商業片演員的巨星人物,因為從郭帆等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做《戰狼1》時候的窘境,於是同樣在京城文化牽線之下,跨刀特別出演——這一特別就直接特別了一個月,成為主演之一。此外,吳金也在專案缺乏追加投資之際,肝膽義氣,和喜田影視共同注資6000萬,為影片後期注入關鍵生命力。吳金的加盟,讓《流浪地球》真正成為一個主流專案,還是受到廣泛關注。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關鍵,季銘的參與。彼時季銘是萬眾矚目的新晉頂流,實力偶像。大家對於他選擇了一部並無賣相的國產科幻大片,頗為震驚。季銘的回應是說,感受到了整個劇組的激情、專業、專注,讓他有不得不參與的衝動。實情如何,我們並不知道,但季銘的加盟,帶來的是龐大關注量,他甫入組,便接連登上熱搜,甚至中間請假、放假結束回劇組的時候,也不例外,被戲稱是‘住在微博的男人’,熱度一時無兩。
根據導演和製片人採訪內容,以及季銘的特輯宣傳片,也可以看到季銘不僅僅貢獻了自己的表演,還參與了劇本的形成,甚至可能對於影片最後的剪輯,也同樣發揮了影響力,畢竟他的頭銜之一就是國家話劇院的正式導演。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喜田影視成立以來,僅僅投資了兩部電影,一部就是季銘的《遇仙降》,另外一部就是季銘的《流浪地球》,毫無疑問,喜田影視的投資取向就是季銘參與——換而言之,季銘是‘帶資入組’,和吳金一起,扮演了‘成百里半九十’最後十里的角色。
而隨著《遇仙降》大獲全勝,巨幅重新整理了純藝術片的票房紀錄,季銘也得以在戛納風光無限,在蒙特利爾封帝,併成為目前最年輕的華人A類電影節影帝……這一系列的獎項和肯定,都在為《流浪地球》的質量隱性背書。
上映之前,季銘和學界對‘流量’的巨大爭議,也為《流浪地球》在所有春節檔競爭者中,獲得了最大的熱度。季銘罕見強硬反擊指責,引發其數量龐大的粉絲集體行動,包括表明粉絲團不刷榜不控評的原則,展現粉絲團的公益活動,提供公益電影票計劃以及格外強調季銘和普通流量演員之間的區分——這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大眾對流量的負面印象殃及《流浪地球》。
……
我們也特別注意到,《流浪地球》的發行團隊非常給力。在龍城影視的《通天劫》宣告撤檔之後,大年初一排片格局出現不小變動,據我們比對,《流浪地球》成為分割《通天劫》排片的最大贏家,也正是這一天賜良機,幫助《流浪地球》獲得了超過一直領先的《新喜劇之王》的機會。
……
社交媒體時代的口碑快速發散……
……
影院經理根據市場反應,調整排片的週期遽然減短至一天。
……”
&nes的這篇長文分析,被多家綜合媒體部分轉載,取其不同的元素,是所有分析文章以正道取勝的一篇。當然,還有一些媒體出奇制勝,火鳥娛樂根據大資料分析公司的報告,對各大因素進行了量化地分割。
影片質量,也就是口碑,在春節檔有保底30億的價值,也就是說在基礎宣傳之上,把現有演員換掉,維持當前水準,依然能夠拿到30億左右的票房。
營銷額外加成是5億,特別體現在搶奪《通天劫》排片上。
吳金加10億,《戰狼2》和號召力加持。
季銘再加10億,主要在於宣傳熱度,以及《遇仙降》及其周邊,以及粉絲加持,尤其是在基數排片上的幫助,原本《流浪地球》應該是春節檔的1.5梯隊,明顯落後於前三,也明顯高於後面的二梯隊,最後能夠完全進入第一梯隊,跟季銘給院線的信心至關重要。
其餘零散因素則和主要因素加一塊促成了57.2億的強悍戰績。
這篇文章一出,不得了——沒有一方滿意的。
片粉說這是小破球的功勞,演員哪來那麼大的號召力,讓他們自己去演個別的戲看看——吳金的粉絲拿出了《戰狼2》,季銘的粉絲拿出了《遇仙降》。
好巧不巧,這兩片子都是單抗的絕佳案例。
一個票房高到沒邊兒,一邊居然是藝術片——反正都遠超10億這個數字。
吳金一些粉絲覺得季銘被高估了,說他受到肯定也只是藝術片,商業片跟藝術片的受眾是不一樣的——季銘粉絲直接甩了《遇仙降》的觀影人次,五千多萬,請問一下,小破球1.2億的觀眾數,究竟受眾會有多大不同。此外,還有電影營銷報告裡頭貢獻最大的是季銘,涉及到表演的影評裡面,連吳金都被吐槽不少,唯獨季銘幾乎是零差評,即便有,也只是說在商業片裡表現空間不如藝術片大。
最後就是季銘粉絲了,他們也不服呀,季銘一部藝術片都能搞15億,難道在商業片裡才只有10億?不說一半兒吧,20億得算在季銘頭上吧,畢竟一番男主,投資、改劇本,指點吳金等人表演……都算進去,20億,20個小目標而已,難道配不上麼?
不過這都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