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容易倒是可以噴一噴——但賺錢容易也不是個什麼大噴點啊,人家馬大爺一天就能賺好幾億呢,馬二爺一個遊戲一天也有一億流水。
唉,這年頭噴子也不好乾啊。
不過這麼高的流量和熱度,媒體是不會放過,相對於其它熱點事件一邊倒似的輿論。季銘這個熱搜倒是五花八門:
有說季銘這樣的明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中國娛樂圈多幾個季銘,就說明我們的娛樂產業發展,不僅量大而且質高,好作品導致明星的高收入,高收入又鼓勵明星做出好作品,這一正向迴圈一旦形成,或許,我們比肩好萊塢的夢想也就離實現不遠了。”
也有說要避免明星透過投資、獲得股權,變相繞過限薪令的。
還有指點季銘怎麼花錢的——“不妨給那些不得其門而入的青年電影人更多支援”“投資一些商業價值並不那麼高的誠心之作”……
“都很關心我的錢啊。”季銘感嘆了一聲,把pad放下:“可惜那是我的錢。”
“我”這個字的音很重。
“都是你的錢,不過說起來,老黃有問你要不要買個房子麼?之前他說過來著。”老黃是季銘的財務顧問,負責打理他的錢,雖然《哪吒》的收入還沒有到,但《流浪地球》的錢已經來的差不多了,季銘手上有兩個億左右,總不能放著——買房子也算是個保值的操作了,雖然房地產沒法狂飆猛進了,但好的標的還是很受歡迎的。
老黃之前看了一套別墅,在西三環,一房難求的那種,打算問問季銘要不要拿下,他這樣的大明星,住個管理上佳的別墅,其實會方便很多。
“問過了,我讓他去了解一下。”季銘從楊如意手裡接過一個資料夾:“錢多了也很煩惱啊。這些人,都是張潔選的?”
“嗯,我也看過一些。”楊如意點了點紙面:“這幾個是有過音樂劇創作經驗的,剩下這些年輕人都沒什麼出名作品,但是請來的老師還是比較看好,就留了下來。”
從倫敦回來之後,季銘跟張潔還是定了個策略——大海撈針。音樂創作方面,請了十幾個作曲作詞,大多是新人,國內外都有,寥寥幾個有經驗的,也不算出名,打算寫個百來首曲子,再來選。劇本改編也是一樣的,請了七個編劇,從電影劇本往音樂劇版來改。唯獨舞蹈部分,由季銘和舞蹈總監親自來弄,主要也是電影裡的舞蹈已經比較成熟,舞蹈本身又是純舞臺藝術,改動的餘地和需求都不大,主要工作就是怎麼恰到好處地放進去,這個部分,當然是統攝全域性的季銘自己來做更合適。
當然,所有這些工作,都還有導演參與。
“佟導什麼時候入組?”季銘翻完了檔案。
音樂劇版《默》的導演是佟鑫宇,一個青年音樂劇導演,但還是有性格的,不算很出名——拍音樂劇的導演,除了田明鑫那寥寥幾位,也沒有很出名的了。但是在小眾範圍的,這位佟導憑藉《瘋人院》系列,還是頗有一些認同的。
季銘選擇他,還是看人——佟導是個很有把握力的導演,尤其是在打破和塑造的平衡上,既不會野馬一樣無法控制,也不會跟家驢一樣,只會打圈圈。這個人是張潔介紹過來的,對方也是放棄了一個重要專案,頗有誠意。
“……前天他就已經開始工作了。”
“哦。”季銘嘖了一聲:“聽上去我真是個不知人間疾苦的老闆。”
點了點頭,季銘撥出一口氣,籌備了這麼久,總算要正式走上正軌了——簡直比他做一部電影困難十倍,而且可以想象,後續選歌選劇本,還有十倍的困難等著。
萬事開頭難,季銘自我安慰了一下,但是人間精品老師的聲音不由自主地接了下去——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繼續難,一直難,難到底。
季銘認命地站起身:“行了,走吧,最後一個行程了,啊?”
楊如意點點頭。
《GQ》金九月刊的封面拍攝,已經拖得太后了,再不怕就來不及了——所幸季銘的封面一直水準很高,成片率也極高,業內有口皆碑。不然作為國內第一大男刊,《GQ》也不是沒有脾氣的,裡頭的妖精更是多得不得了。
當然,《哪吒》爆炸的當口,幾乎從票房福將升格票房之神的季銘,再多的妖精,在他“駕臨”攝影棚的時候,也得慈眉善目起來。當他推門而入,眾人抬頭看來,轉瞬之間,如見摯愛。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