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0440章 樂於奉獻季小銘

關於《默》入圍奧斯卡最佳外國電影這事兒,其實季銘沒怎麼放在心上,奧斯卡的影響力在於好萊塢和北美市場的強勢,但你要說它是個多麼有價值的獎項,不盡然。單就這個獎項來說,競爭其實是大的,基本上各大國際電影節,每個國家最優秀的作品,都會去參選外語片,但是這種佳片雲集,並不代表獎項歸屬本身就具有最高價值,因為評選的人單純來自奧斯卡學院,他們的電影審美,價值取態,甚至政治傾向等等,是天然受限的。

所以至少對於季銘來說,歐洲三大是他希望追求到的肯定,而從影響力和商業價值來說,奧斯卡或許會更大,但在他心裡,確實不是一個多麼重要的目標。

《默》在威尼斯之後,一直在接觸海外發行商,這樣一部在歐洲和亞洲一些地區頗有關注度的電影,他們也希望能夠以合作發行,而不是賣斷的方式來跟海外公司合作,所以也一直在跟各家公司談。其中北美的一家公司在得知《默》被選送奧斯卡之後,還挺有主觀能動性的,表示願意在北美地區為《默》做公關,也就是奧斯卡的對口宣傳——包括送樣片給影評人看,組織小規模的點映,在影視媒體投放宣傳資源等等。

通常來說,外語片的商業價值大多有限,也不太可能投入很多資源去做這件事情,外國製片方就更不可能——所以,《默》的幾家權益方商量之後,就簽了,反正海外發行的重點在歐洲和亞洲,北美,能有多少就撈多少吧。

這事兒,季銘甚至都沒怎麼理會,全都是楊如意代為處置的。

他現在也確實沒有那麼多精力。

音樂劇《默》上映之後,可以說在前期宣傳和映後口碑的聯合推動下,再加上各大媒體給它冠上的各種頭銜“音樂劇元年”“趕英超美”“頂尖水準”“世界名劇級別的經典之作”……熱度之高,口碑之盛,都是之前難以想象的。

在天成文化出的觀察報告裡頭,《默》在國內市場,甚至成為能夠和《劇院魅影》《貓》相提並論的音樂劇IP——這很了不起,意味著如果有一天這些人打算去看一場舞臺劇,《默》就會是他們的首選之一,在經過後期的經營和持續宣傳,保持並深化這個趨勢,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是國產之光,宣傳上多少是有便利的。

這個狀況是最好的一個結果了,比之前各方想象中的還要好的多。

天成文化已經開始招募新的演員班底了,在季銘之外,他們希望至少可以有三個組可以在國內外同時巡演,這就意味著需要有四五個,甚至更多的演員班底具備登臺的條件,那麼就相當於《默》要有近百人的演員規模了,即便在《劇院魅影》這樣的大戲上,這個規模也是相當可觀的了。

此外,還得針對大部分小劇場開發特別版本,因為小劇場本身硬體限制比較大,不適合也不需要首演版本那麼面面俱到,突出優勢,加快節奏,加強感染力,才是小劇場的王道——這也是必須做的,甭看小劇場好像不如大劇場,一場下來就是百萬票房,大部分小劇場可能就是幾萬塊的票房,但撐不住它數量多呀,光京城就有上百家各式各樣的小劇場,每天有幾百個團獻上不同的舞臺演出,從話劇到戲劇,到相聲,再到脫口秀,到音樂會……是個不容放棄的領域。

對於季銘名下的天成文化來說,《默》的巡演也將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收入來源,不算第一輪這樣一個恐怖的紀錄性票房,它的年票房達到數千萬、破億級別,都是可以想象的。

這樣的一支王牌音樂劇,對於天成後續製作新的音樂劇專案並且推向市場,更有無可估量的優勢——可以說,《默》的大獲成功,真正開啟了天成文化成為一家內容生產商的良性發展。

光線的王總,在祝賀季銘的時候,就有些酸溜溜了。

當初談合作的時候,有一個方案,就是光線入股天成文化,然後天成文化投資《哪吒》,但最後因為雙方對於天成文化的估值有不同看法,導致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現在看來,《默》成功之後,天成文化已經成為黯然失色的影視投資市場的一朵奇葩了,而且音樂劇市場畢竟是個複合增長率兩位數的藍海,佔據先機的天成,絕對是有溢價空間的。

季銘至此,算是從投資,走向了做企業的範疇,天成文化的進一步正規化運營,也是迫在眉睫。

再加上他還得演出,還得參加電影的宣傳,還得準備英文版的公演……人忙得彷彿一個陀螺一樣,一點都不像是個說要退休的人。坊間那些說他不拍新戲,不做綜藝,也不知道到哪兒去躺著了的,簡直無情。

……

季銘抱臂看完一整場,這還是他第一次完整看了傅成傑版的演出,之前真的是抽不出時間來。

傅成傑對於既是老闆、老師,又是指路明燈、偶像的季銘,感情那是不一般的,知道他今天要來看,整個也是超常發揮,叫好些觀眾都大呼過癮——在演出完的意見收集上,很多觀眾都有這樣的表示。

“原本覺得B組不會那麼精彩,因為很多演員可能都不認識嘛,主演又是個新人。但是今天看完之後,沒想到效果這麼好,唱的、演的、跳的,都非常不錯,感覺特別難得,很值票價。”

“因為買不到季銘的演出票,所以就想說先買個B組看一看,結果發現太精彩了,有一種被提升了審美標準的感覺。我對季銘那一版更期待了,希望趕快有機會出第二輪演出票。”

“傅成傑是北舞大四的學生,之前也在網上看到過他的資料,所以就沒有抱很大期望,但是他給了我一個很大的驚喜。”

“我是衝著傅傅來的,因為看到小組裡有看過的人說,他演的非常好,叫他‘小季銘’,說跟當初演《雷雨》時期的季銘是一樣的,我也很希望他能成為第二個季銘吧。”

傅成傑,確實在網上現在也小有名氣了,尤其是音樂劇和舞臺劇圈子,一個王子稱號已經到手了,某報導裡提及——“北舞應屆在校生成音樂劇新晉小王子”,說的就是他了。

季銘也是點點頭。

傅成傑和他不一樣,季銘自己是屬於把各項技能練到了滿點,然後在一個非常熟悉的故事框架內磨合,最後貢獻出無與倫比的表演,無論從單項還是整體,都是頂尖水準,可以說獨一份。而傅成傑就是典型的音樂劇演員,你要拎出來他的演唱、舞蹈、表演,分別去跟歌手、舞者、演員去比,其實未必特別出挑,但是三者合一形成一個統一的表演,效果絕對是大於3的,這種彼此成就的效果,就是他在音樂劇上的天分。

“季老師。”

季銘看他一頭汗:“趕緊換衣服去吧,演得很好。”

傅成傑一臉激動地去換完衣服,又跑過來坐在季銘旁邊,恍然像一隻大狗坐在地上一樣,無形的尾巴恍啊恍啊的——求表揚啊。

“今天感覺你狀態很好,情緒調動的幅度和流暢程度,都很好,感覺好像整個人進一步被開啟了,更自由了。”季銘讓他如願以償了:“你要好好想一想,為什麼能做到,爭取把它變成一個你可以控制的事情,把超常發揮變成正常發揮,然後又在新的基礎上,繼續爭取超常發揮,這樣你的水準就不斷地在上升,你的能力也會不斷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