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什麼炎來著,就是接替高筱松的。”
“馬爸爸家文娛公司的大老闆?”
“對呀,哎呀我天,”老陳的同事眼睛越來越亮,用力一揮手:“終於讓我們蹲到一個大新聞了。”
老陳也是精神為之一震,要知道蹲天成文化完全就是一次賭博,很多工作季銘不一定會放在天成做的,他來天成的時間也不多,大多時候楊如意總管一切,天成三巨頭現在在業內也是慢慢名聲響亮起來了,基本上能處理所有的事情。
隨著蹲到的人物越來越多,老陳和同時的心臟也是砰砰砰地狂跳起來。
他們終於意識到——業內時隱時現傳了很久的,季銘的新電影專案,終於要露出眉目來了。過去幾個月,因為大家合力封鎖,一個真料都沒讓爆出去過,但是似是而非的傳言卻是攔不住的,有說投資十億的,有說各類大神出演,從上古港臺女神,到當下頂流巨星,通通都被猜過一輪,還有說衝擊單片百億票房,衝擊全球影史票房榜的……怎麼聳人聽聞怎麼來。
作為圈內人,老陳是有點不屑的,很多東西並不是投錢就做得到的,也不是一個季銘可以做得到的,老外不買賬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跟我們不願意去看非洲大片一樣。
可是,巴巴文娛朱總之後,企鵝影視吳總,中影的喇董,以及奇異果、鵝影片的頭頭,還有他們熟悉的光線老王,京城文化老宋,再加上文化廣電線的領導,甚至還有他們沒認出來的某省的一位高官,某市的一把手……但看著就很有氣勢的樣子——老陳不得不去想,難道那些傳言都是真的?
而且他現在也有些擔心了,這麼大陣仗,不知道能不能報啊——趕緊給社裡打電話彙報,臺裡讓他們先拍,但暫時別外傳,等命令。
季銘那邊很快就接到某大報主編的電話。
這麼隨意定的一個時間,都能被拍到——季銘問了一聲楊如意,楊總管沒怎麼思考,就點頭了。《山海》肯定是一個常規的專案,大量的關注和討論是無法避免的,這麼大的陣勢,也不是天成能夠完全控制的,所以按照節奏,這會兒開始造勢,時間正好。
於是國家萬物復甦之始,一篇獨家即時報導,就把娛樂圈,財經版塊,文化傳媒各領域,炸成了漫天煙花。
“……如此多的業內重量級人物,齊聚天成文化,季銘本人也時隔多月現身。這不能不讓人響起此前關於季銘新電影的傳言。
本報記者總結之前的各項傳言,假如它們屬實,則大概可以勾勒出這部新片的輪廓。這是一部關於傳統古典神話的特效商業系列大片,投資巨大,參與者眾多,包括A裡文娛、企鵝影視,幾大主要影片平臺等。預計還將有國外投資者,有零星傳言,國際流媒體巨頭奈飛也將參與投資,但目前沒有實證……
電影確定將由季銘主演,還將有一眾新老知名演員參與,其名下的天成文化主投主控,國際化頂級製作班底……對標《魔戒》《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等西方系列電影。
毫無疑問,這是季銘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全新嘗試,在實現了眾多票房和藝術的紀錄性成就之後,他尋求一條可複製的商業道路,不再依賴黑馬式的成功,以大投資和強班底為基礎的製作模式,將有更大合理性來誕生可觀的票房。除此之外,在《默》成功出海,於海外狂攬數億美金票房和極佳口碑之後,季銘將這一探索擴大到了商業片領域,國產電影走出去的長期命題,季銘已經完成一半,而且成績斐然,能否藉此新片一舉功成,想來也是無數國產電影人的內心期待。
……”
沉寂數月的娛樂圈,迎來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猛料,雖然懷疑者甚眾,畢竟所謂國產特效大片確實讓人五味雜陳,但總體來說,千言萬語,積極消極,都匯成最後一句話:
“——我還是願意相信季銘,也衷心希望他能夠做到。”
平時對國產電影相當苛刻的影視大v“西瓜看電影”:
“……看到這個訊息,一言難盡。其實我真的不希望季銘做這種電影,他做《遇仙降》那種清新氣十足的電影很好,做《默》那種近乎炫技式的直扣內心的電影更好,包括《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片,《哪吒》這樣的國漫,其實都很不錯——可是國產特效大片,這實在是一個巨坑。
中國特效大片二十年,包括《畫皮》《尋龍訣》這些尚算不錯的,《功夫》那樣別出機杼的,乃至程凱歌大導演《無極》《妖貓傳》這樣爭議十足,就沒有一部片子能說我做出一個高峰來,沒有!時至今日,說起國產特效大片,還是《英雄》,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因為它早。
所以當我聽到有一部新的國產大片要做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浪費錢,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除了跟好萊塢搶國內市場這一點還有意義,其它全是白給。
但是,季銘,竟然是季銘。
哪怕理智告訴我,季銘也不可能一己之力改天換地,但感情上,我確實願意期待季銘能夠創造出新的奇蹟來。畢竟,他創造的奇蹟已經不少了,連拍藝術片到歐洲狂攬幾個億歐元票房都做到了,能做到其它事情,似乎也不奇怪。
所以我應該會準備一張票,不為國產,不為特效,不為大片,只為季銘,希望他不會讓我失望。”
“+1,多年不看國產,為季銘準備一張票,算是感謝他拍出《默》。”
——“呦呦牛嗶了,季銘得當面謝你這張票了,切。”
“不知道哪兒來的優越感,季銘的存在本身,不就打臉了你們對國產電影的態度麼?他就是國產電影人啊,他做的電影就是國產電影啊,他就是從這片土地上誕生出來的啊。”
“明明被打臉了,還不忘裝個嗶。”
一場常規大戰,就此展開……
不過坦率的說,把季銘的成就和國產電影的水平等同起來,對於國內電影發展,恐怕也未必是好事——京滬發達了,不能說整個國家都發達了,是吧,平均來說,還是比較窮的
京師大的傳播學教授譚偉,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也是明確點出:“現在說國產電影走出去已經答完一半卷子,恐怕是言之過早的。目前來說,歐洲觀眾,或者是海外觀眾,對於《默》這樣的華語電影的認同,並不是真的對華語電影改變了態度,而僅僅是對季銘改變了態度——所以是季銘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並不是國產電影走向世界了。我們應該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
當然,通常來說,這也是一個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假設果真一切順利的話。季銘這樣的領先者、探路人,以自己驚人的天賦和號召力,撼動了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使他們開始能夠接受不同文化,不同膚色的影視故事,進而真正的,主動地接受華語電影。這個過程,還必然伴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加,影響力的增加,這都是基礎,就像我們的影視劇出口到東南亞、非洲還可以,但是去歐美就很難,而歐美他白種人的影視劇到國內來,也未見得水土不服,這就是強弱之勢,大家本質都是更願意接受強大一方的東西,沒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