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真的算個球了。”
“果然還是這樣,當中國人開始做好中國的事,老外就可以稍息了,好萊塢也沒能例外。”
“我夢裡國產商業大片最好的模樣,都不及季銘真正做出來的作品——什麼叫牛嗶?就是做出別人想都不敢想,想都想不出的事情。”
“在我們的想象力無法觸及的地方,季銘捏土造人,創世了。”
“天不生季銘,我就幹了天。”
所有人心落地的時候,竟也沒有太多狂喜——雖然每個人都提心吊膽,但真正迎來成功的時候,似乎一切順理成章。他們都看向窗外,看著某個方向,看著那個不在跟前的人。
那是殘暴的季銘啊,但:
殘暴的季銘,也曾淚灑片場,一天不說一句話。
殘暴的季銘,也曾連cut百條,被人架著送走。
殘暴的季銘,也曾登門踏戶,求吃白眼嘲諷。
殘暴的季銘,也曾茫然四顧,不知為何堅持。
殘暴的季銘,也曾自輕自賤,說戲子一個登鼻上臉。
……
五味雜陳。
連發一個微信說“恭喜”,手指尖都尤為沉重。
……
“就這一次了,”季銘聽完楊如意彙報,把材料放在桌子上,往後一靠:“拍電影本來是個挺自我的事兒,現在搞成舉國工程了,也是莫名其妙。”
楊如意笑了一陣,也覺得這兩年壓力太大,大到不正常。
怎麼變成這樣的呢,跟季銘這個人有關,也跟這個題材有關,還跟《默》在海外的莫名成功有關,當然,也跟某些大人物的想法有關……總之,七搞八搞,就搞成這樣一盤大雜燴。季銘其實思考過,拒絕掉一部分,當然可以更純粹一些,但能夠調動的資源,就少的多了,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電影專案,在電影工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的基礎上,想要做到今天這麼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
再來條錦鯉也不行。
所以他接受了。
但是大勢已成,他就要過河拆橋了,當然不是不給人投資,而是不給人插手了——《山海》系列也好,其他電影專案也好,都要重新回到天成旗下來,而不是背後帶著許多央字頭中字頭的爺爺。
成與不成,牆內牆外,不好意思,隨緣。
其實從體量上來說,一部電影真算不上大的,人家買一塊地就好幾百億了,不還是包工頭拉農民工師傅砌磚灌水泥麼。
跟隨票房數字而來的,還有鋪天蓋地的新聞——網際網路時代就是資訊最廉價,於是氾濫。
首周45.6億之後,國內最終票房飈過105億大關,15億美金。
歐洲超5億美金,北美3億,亞洲大洋洲和其他地區2億——海外票房將將超過10億美元。
《山海》第一部《大荒行紀》,全球總票房超25億美金!擠下兩度上映的《泰坦尼克號》,位列第三,僅次於好萊塢超英巔峰《復聯4》和特效里程碑《阿凡達》。
“……在全球影史票房排行榜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名字,它不屬於好萊塢,不屬於美國。是的,就像科技企業市值排行榜,獨角獸估值排行榜,乃至GDP,消費市場體量,國際影響力……等等各個維度一樣,它們來自中國。這是中國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的全新例證,而尤為不同的是,這一次來自於通常我們稱之為軟實力的文化領域。
一部講述中國傳統神話傳統故事的國產特效電影,在北美、歐洲、日韓都收穫了創紀錄的票房數字,超越了膚色和文化的隔閡——在全球化主義者眼裡,這一切完美的不能再完美。而在懷疑論者那裡,這就不太美妙了,事實上,很多言論已經足以證明這一點。
然而不論如何,《山和海》系列已經獲得成功,並且可能繼續成功下去。季銘,這位來自中國的全球偶像和巨星,也將告訴所有懷抱明星夢的少年少女,除了好萊塢,一個新的造夢地出現了。”——《時代》。
如它所說,《大荒行紀》最早依賴於季銘的海外知名度,但很快就反哺到他的身上——從這部電影之後,這位年輕到過分的威尼斯影帝,開始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偶像,就像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布拉德·皮特,約翰尼·德普,湯姆·克魯斯他們做到過的一樣,不同的是,他不是來自於,也沒去過好萊塢。
甚至,終其整個職業生涯,也沒有去過。
一年半之後的《山海:青丘狐國》,將九尾狐這一東方異獸形象變成全球最知名的異獸之一,勝過金剛、哥斯拉等等。
又一年之後的《山海:中央之國》,創造了新的全球影史票房紀錄,將單片票房體量推到三十億美金以上,高達35億,也首次出現了海外票房高於國內票房的情況。
兩年後,位於中部某省的《山海》系列拍攝地,建成山海樂園開放,很快成為吸引國際遊客最多的境內景點之一,與滬上迪士尼相映成輝,一東一西,相容幷蓄,海納百川。
而季銘,他也越來越有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