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點頭如搗蒜:“對對對,就像破案一樣,得細心,得有洞察力。那‘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又怎麼講?”
岐伯解釋道:“這就是咱們中醫的精髓了,不僅要能治當下的病,還得能預見未來的變化,把這套理論和方法傳承下去,讓後世子孫也能受益。這就是為什麼咱們中醫高手之間,有那麼一點點不同凡響的地方。他們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做到別人做不到的。”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又追問:“那‘虛邪’、‘正邪’又是啥玩意兒?聽起來像是武俠小說裡的武功秘籍。”
岐伯哈哈一笑:“陛下,您這想象力真豐富。不過,這‘虛邪’啊,指的是自然界中那些趁虛而入的邪氣,就像小偷趁著月黑風高來偷東西一樣。而‘正邪’呢,則是說咱們身體在勞累出汗、毛孔大開的時候,不小心遇到了不正之風,雖然感覺上沒那麼強烈,但對身體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這時候,就得靠咱們上工,也就是頂級醫生出手了。”
黃帝好奇地問:“上工怎麼出手?難道有什麼獨門絕技?”
岐伯神秘一笑:“那必須的!上工啊,他們能在疾病剛露出苗頭的時候,就透過觀察‘三部九候’——也就是咱們身體的各種脈象和體徵,來判斷病情,然後提前干預,把病扼殺在搖籃裡。這就叫‘救其萌牙’。而下工呢,就只能等病情嚴重了,再去手忙腳亂地治療,那時候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黃帝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看來咱們中醫不僅是治病,更是防病於未然啊。那‘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這又是什麼意思?”
岐伯解釋道:“這就是說要精準定位病灶,透過詳細診斷‘三部九候’的脈象變化,找到病根所在,然後對症下藥,就像守住了敵人的門戶一樣,讓病邪無處可逃。這樣,即使病邪再狡猾,也逃不過咱們中醫的火眼金睛。”
黃帝聽完,連連稱讚:“老岐啊,你這套理論真是博大精深,既接地氣又充滿智慧。我得好好學學,讓咱們的子民都能享受到中醫的福祉。”
黃帝陛下這時又皺著眉頭,一臉困惑地說:“我聽說補瀉療法,但總感覺摸不著門道,心裡沒底兒。”這時候,岐伯老師就像那春風化雨,慢悠悠地解釋道:“陛下,這瀉法啊,得講究個‘方’字訣。啥是‘方’呢?就是得挑對時機,好比說,氣兒正旺的時候,月亮圓滿之夜,天氣暖和的日子,身體狀態剛穩定那會兒。然後,趁著人吸氣的時候下針,再等到他再次吸氣時轉動針尖,呼氣時緩緩拔針。這樣,邪氣就隨著氣的流動被趕跑了,這就是瀉法的精髓所在——‘瀉必用方’,順著氣的性子走嘛!”
接著,岐伯老師又笑眯眯地說起了補法:“至於補法嘛,得用個‘圓’字訣。為啥是圓呢?因為圓代表流轉不息,就像咱們體內的氣血得流動起來才有活力。補針的時候,得精準地扎到血脈上,然後在人吸氣的時候輕輕提針,幫助氣血更好地迴圈。所以說,‘補必用員’,圓融之道,補身之妙也。”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連忙追問:“嘿,這圓啊方的,聽起來挺玄乎,其實不就是個下針拔針的講究嘛?但您老是不是忘了點什麼?這養生啊,可不只是扎針那麼簡單吧?”
岐伯老師哈哈一笑,擺擺手說:“陛下所言極是,但您可知,這圓方之間,藏著的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要想真正養生,得先看透人的形與神。形嘛,就是咱們這肉身皮囊,胖瘦高矮,各不相同;神呢,則是那股子精氣神兒,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讓咱們眼睛一亮,心頭一暖。”
黃帝來了興趣,趕緊追問:“那具體啥是形,啥是神呢?您可得給我好好說道說道。”
岐伯老師清了清嗓子,開始娓娓道來:“形啊,就像是咱們眼前的這盤棋局,看似一目瞭然,實則錯綜複雜。你問病人哪裡不舒服,得從經絡上找答案,好像答案就在眼前,但真去按一按,又感覺摸不準,這就是形的奧秘。它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得用心去感受。”
“至於神嘛,”岐伯老師話鋒一轉,變得神秘莫測起來,“神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耳朵聽不見,眼睛卻能看到心裡去,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突然間開了竅,卻又說不出口。它讓你在人群中獨樹一幟,彷彿能洞察一切,卻又在不經意間錯過。就像一陣風吹過,雲開霧散,世界變得異常清晰,這就是神的魅力。”
黃帝聽得入迷,連連點頭:“妙哉!妙哉!您這理論,把人體與天地自然、陰陽四時都聯絡在了一起,簡直是玄妙無比。不過,我還是有點迷糊,這形神之間,到底該怎麼平衡呢?”
岐伯老師微微一笑,捋了捋鬍鬚,說:“陛下,形神平衡,其實就是順應自然,調和陰陽。咱們得根據身體的胖瘦、氣血的盛衰來調養,就像種花得澆水施肥一樣,不能一概而論。記住,血氣可是人的根本,是咱們精神活力的源泉,得小心呵護,不能馬虎大意。”
黃帝恍然大悟,拍手稱讚:“原來如此!看來我這養生之道,還得多向您老人家學習啊!”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