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對著岐伯大夫說:“嘿,岐伯兄,這風啊,真是個調皮鬼,吹到人身上,能整出那麼多花樣兒,一會兒讓人忽冷忽熱,一會兒又熱得跟火爐似的,冷起來又能凍成冰棒,更別提那些怪病,比如讓人面板長斑的癘風,半邊身子動不了的偏枯,還有直接就叫風病的。這些病五花八門,名字都不一樣,有的甚至能深入到五臟六腑裡頭搗亂,我這心裡頭啊,跟迷宮似的,摸不著北。你快來給我說道說道,這裡面到底有啥門道?”

岐伯老神在在地說:陛下,咱們這身體裡的風啊氣啊,簡直就像是一群調皮搗蛋的小鬼,在面板底下玩起了捉迷藏!這些“風氣小鬼”呢,它們既不喜歡往裡頭走,跟五臟六腑交朋友,也不喜歡大大方方地跑到外面去曬太陽,就愛在面板這層“隱形圍牆”裡瞎溜達。

這風啊,可是個變臉高手,說走就走,說來就來,比天氣預報還難捉摸。要是咱們的面板毛孔也就是中醫說的“腠理”)一開,嘿,這些小鬼就趁機溜出去,帶走一身熱氣,讓你瞬間感覺涼颼颼的,像喝了冰鎮飲料一樣透心涼。可要是毛孔一關,它們就堵在裡面開起了派對,熱得你直冒汗,心裡還悶得慌。這冷熱交替的,胃口都不好了,吃不下飯;熱過頭了,還能讓你的肌肉悄悄“瘦身”,你說這風氣小鬼是不是挺能折騰的?

更有趣的是,這風氣小鬼還跟咱們的飲食起居息息相關。比如說吧,你要是個胖墩兒,面板緊繃繃的,風氣就更難跑出去了,它們就在你體內胡作非為,導致你“熱中”了,眼睛還可能變黃,跟個小黃人似的。相反,如果你身材苗條,面板鬆弛,風氣就容易溜走,但這樣一來,你又容易感到冷,成了“寒中”,眼淚鼻涕也跟著來湊熱鬧,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再來說說這風氣和太陽經咱們可以理解為身體正面的經絡系統)的糾葛。它們要是手牽手一起溜達,就會跑到各個穴位咱們現代叫它們穴位,其實就是經絡上的能量點,比如足三里、合谷這些)和肌肉縫隙裡,跟衛氣身體的防禦部隊)鬧彆扭。這一鬧,衛氣就不樂意了,道路擁堵,肌肉就開始腫脹,甚至長瘡。更糟糕的是,衛氣有時候還會罷工,導致那塊肉變得麻木不仁,跟不是自己的一樣,你說這風氣小鬼是不是挺能惹事的?

還有啊,有種更嚴重的病,叫“癘”,聽起來就讓人心裡發毛。這其實是因為營氣負責滋養身體的部隊)被熱得腐爛了,氣兒不清新了,鼻子啊、面板啊就開始遭殃,鼻子變形,面板潰爛,簡直就像是被惡魔親吻過一樣。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有時候就是那些長期賴在血管裡不走的風寒邪氣,它們就像頑固的租客,賴著不走,最後導致了“癘風”或者“寒熱”這樣的病症。

春天萬物復甦,甲木乙木咱們就理解為春天的氣息吧)正盛,這時候如果你不小心被風“親”了一口,嘿,那就是“肝風”找上門了。肝嘛,就像個春天的使者,喜歡舒暢條達,風一來,可能就亂了陣腳,導致你心情煩躁,眼睛乾澀,就像春天的花兒被吹得東倒西歪一樣。

轉眼到了夏天,丙火丁火熊熊燃燒,這時候的風要是帶著點“熱情”闖進來,那就是“心風”作祟了。心臟可是個“熱情似火”的哥們兒,風一攪和,它可能就“上火”了,心悸、失眠、多夢就找上門來,彷彿夏夜的螢火蟲,雖然美,卻也讓人難以安睡。

再到季夏,也就是長夏時節,戊土己土當道,這時候的溼氣重,如果邪氣咱們可以理解為不友好的風)趁機而入,那就是“脾風”來搗亂了。脾是咱們身體的“後勤部長”,負責運化水谷精微,風一來,它可能就罷工了,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就找上門,讓你的夏天多了幾分“沉重”。

秋天,庚金辛金閃亮登場,金風送爽的同時,如果風帶了點“邪氣”,那就是“肺風”在作怪。肺是嬌髒,喜歡清潤,風一搗亂,咳嗽、氣喘、感冒就接踵而至,就像秋天的落葉,一片片落在心頭,讓人不禁感嘆“多事之秋”。

冬天,壬水癸水凍結成冰,寒風凜冽,如果這時候風帶著寒意侵入體內,那就是“腎風”來襲。腎是先天之本,藏精納氣,風一搗亂,腰膝痠軟、畏寒怕冷就找上門來,讓你彷彿置身於北極的冰雪世界,瑟瑟發抖。

不過,風這傢伙可不止會“單挑”,它還喜歡“群毆”。它要是溜進了咱們的五臟六腑的“門戶”——那些穴位雖然現在咱們不直接對應古代穴位名,但想象一下它們就像是身體的小窗戶),那就是“臟腑之風”了。每個臟腑都有它的“軟肋”,風一鑽進去,就形成了“偏風”,專挑軟柿子捏。

更有趣的是,風這傢伙還特別會“爬樓梯”。它從“風府穴”咱們現代不說具體穴位,就理解為腦袋後面那個容易受風的地方)一路向上,直達大腦,那就是“腦風”,讓你頭疼欲裂,彷彿腦子被風攪成了一鍋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風要是跑到頭部,特別是眼睛周圍,那就是“目風眼寒”,讓你的眼睛像秋天的湖水,波光粼粼卻帶著寒意,眨個眼都費勁。

喝酒後吹風,哎呀,那可得小心“漏風”,就像酒瓶子沒蓋緊,風一吹,酒氣就散了,身體裡的陽氣也容易被帶走,導致身體虛弱。

還有啊,房事過後出汗再吹風,那就是“內風”了,身體內部的小宇宙剛經歷了一場風暴,外面再來一陣風,內外夾擊,可不是鬧著玩的。

剛洗完頭就吹風,那叫“道風”,感覺就像是走在鄉間小道上,突然一陣風吹來,頭髮亂飛,人也跟著打了個寒顫。

至於“久風入中”,那就是風長期在體內作祟,最後可能演變成“腸風飧洩”,拉肚子拉到懷疑人生,彷彿腸道也被風吹得七零八落。

風這傢伙,簡直就是“百病之長”,它一變再變,能引發無數種疾病,就像個魔術師,你永遠不知道它下一張牌會變出什麼來。不過呢,咱們也不用太擔心,中醫講究的是“治未病”,提前預防,增強體質,讓風無處可鑽,自然就能遠離這些“風流病”了。

黃帝心血來潮,對身邊的岐伯說:“岐伯啊,我聽說五臟受風,表現出來的症狀各不相同,這到底是咋回事兒?你趕緊給我科普科普,包括怎麼診斷,還有這些病症背後的‘小九九’是啥。”

岐伯一聽,立馬化身為健康知識小達人,笑眯眯地說:“好嘞,陛下您聽好了。咱們先說說這‘肺風’吧。”

“您想啊,肺是咱們身體的嬌髒,最怕的就是風和寒。要是得了肺風,那人啊,就會像剛從水裡撈出來似的,汗出個不停,還特別怕風吹。臉色呢,會變得跟白紙似的,慘白慘白的。時不時還咳嗽幾聲,感覺氣兒都不夠用了。有趣的是,這病白天還好點,一到晚上,嘿,症狀就加重了,跟夜貓子似的。診斷的時候,咱們得注意觀察眉毛上方那塊兒,如果顏色發白,那就八九不離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