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陛下一聽,眼睛一亮,連忙吩咐下去,讓御膳房準備這“蘭草茶”,還說要推廣給全國的老百姓,讓大家都能遠離這“脾癉”之苦。
黃帝陛下悠哉悠哉地問岐伯:“嘿,岐伯兄,你說這有人啊,整天嘴巴里苦得跟吃了黃連似的,按咱們中醫的法子,該咋整?取哪個穴位能讓他苦盡甘來啊?”
岐伯大夫捋了捋他那飄逸的鬍子,笑眯眯地說:“陛下您問得好,這病啊,有個響亮的名頭——膽癉!您想啊,肝臟是咱們身體裡的大將軍,威風凜凜,但做起決定來還得靠邊上的小軍師——膽。而喉嚨呢,就像是這二位大佬的傳令兵,有啥指示都得經過它。可現在這位老兄啊,估計是平時想太多,事兒還沒個定論,心裡頭就亂成一鍋粥了,結果呢,膽兒就虛了,氣兒就不聽話地往上竄,竄到嘴巴里,就變成了苦水兒。”
“那咋辦呢?”皇帝陛下好奇地問。
岐伯大夫一拍大腿:“簡單!咱們中醫講究的是‘標本兼治’,首先得給他壯壯膽,揉揉那個‘陽陵泉’,哦對了,現代人喜歡叫它‘小腿外側的勇士穴’,就在膝蓋下面,小腿外側那塊兒肌肉鼓起來的地方,按下去酸酸漲漲的,那就是了。這穴位啊,就像是給膽兒加油打氣的站,按一按,膽氣就足了。”
“但光按穴位還不夠,咱們還得從根本上下功夫。您記得《陰陽十二官相使》那本寶典不?裡頭說了,治這膽癉,得用上膽的募穴和俞穴。募穴就像是膽的客廳,咱們得去串串門,那就是‘日月穴’,在胸腹部,跟心臟邊上的‘期門’穴是鄰居,好找得很。俞穴呢,就是膽在背上的小窗戶,叫做‘膽俞’,位於背部的膀胱經上,給它來個熱敷或者拔罐,也是極好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說到這裡,岐伯大夫話鋒一轉,開始給咱們上起了心理健康課:“陛下啊,您看這病根兒,說到底還是心裡事兒多。咱們現代人,不也是一樣嗎?工作、學習、家庭,哪個不是操碎了心?所以啊,除了按穴位、吃藥膳,更重要的是學會給自己減壓,別讓腦袋裡的小劇場天天上演宮斗大戲。沒事兒多出去走走,看看藍天白雲,聽聽鳥語花香,心情好了,氣兒自然就順了,膽兒也就不虛了。”
說到這裡,咱們不妨來個現代版的“膽癉調理套餐”:
1. 穴位按摩套餐:早晚各一次,先來個“小腿外側勇士穴”陽陵泉)的深度按摩,每次5分鐘,直到感覺肌肉微微發熱。再找個舒服的地兒,讓家人幫忙按按“胸前明月”日月穴)和“背後勇士窗”膽俞),每個穴位3分鐘,輕鬆又解乏。
2. 心理放鬆操:每天抽出10分鐘,閉上眼睛,深呼吸,想象自己正躺在一片無垠的草地上,陽光溫暖,微風不燥,耳邊是輕柔的自然聲,讓心靈徹底放個假。
3. 食療小偏方:來點“疏肝利膽茶”,材料簡單,就是菊花幾朵、決明子一小把、綠茶適量,用開水一泡,清香四溢,不僅能去肝火,還能幫助膽汁分泌,改善口苦。記得哦,這可不是魔法藥水,得堅持喝上一段時間,效果才明顯。
4. 運動助力:每週三次,快走或慢跑30分鐘,讓身體出出汗,排排毒,心情也跟著飛揚起來。運動可是天然的抗抑鬱劑呢!
黃帝發話了:“哎,你們知道嗎?有種病啊,患者一天能上幾十趟廁所,小便頻繁得跟喝水比賽似的,這明顯是身體裡的‘水’不夠用了,咱們可以理解為‘腎陽不足’,就像水庫水位下降,水流就細了。可奇怪的是,這病人身體熱得像剛出爐的炭火,脖子到胸口這塊兒堵得慌,好像被啥東西卡住一樣,脈搏在人迎穴就是咱們脖子兩側的大動脈)那兒跳得跟打鼓似的,急促又強勁,還喘得跟拉風箱似的,氣兒都不順了。這又是咋回事兒?明明熱得要命,卻又是另一種‘多’的表現。”
岐伯老師慢悠悠地接過話茬:“陛下所言極是,這病啊,根兒在太陰脾經,但表現最明顯的卻是胃,跟肺也脫不了干係。咱們給它起個名兒,就叫‘厥病’,聽起來就挺嚴重的,而且啊,這病一旦到了這個地步,基本上就是回天乏術了。這病啊,就是典型的‘五有餘、二不足’的典型案例。”
黃帝一聽,來了興趣:“哦?這‘五有餘、二不足’是個啥新名詞兒?趕緊給朕科普一下。”
岐伯老師清了清嗓子,開始他的醫學小講堂:“這‘五有餘’啊,其實是指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中,某個或某幾個臟器的功能過於亢進,氣血太過旺盛,超出了正常範圍。而‘二不足’呢,則是說相對應的,有兩個臟器功能低下,氣血不足。具體到這位患者,外面看著是五臟之氣有餘,內裡卻是脾腎兩個重要臟器不足。這種內外矛盾,表裡不一的狀態,就像是一個人穿著厚厚的棉襖在火爐旁喊冷,你說這能不糟心嘛!所以啊,這種身體既不偏向表證也不偏向裡證的情況,往往預示著病情兇險,難以救治。”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突然變得特愛喝水又特愛上廁所,還總說胸口悶、氣不順,那你可得注意了,這可不是簡單的“多喝水,多排尿”就能解決的問題。這可能是身體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告訴你“嘿,哥們兒姐們兒,我內部系統有點兒亂套了,快來幫幫我吧!”
如果放在現代,醫生可能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用溫補脾腎、調和氣血的方法。比如,給來點黃芪、黨參補補正氣,山藥、枸杞養養脾胃,再加點肉桂、附子溫陽散寒,當然啦,具體用量得根據醫生的專業判斷來定,咱可不能自己在家亂燉一鍋“十全大補湯”。
黃帝有一天突發奇想,問起了他的醫學顧問岐伯:“老岐啊,你說這世上有些人打孃胎裡出來就帶著‘顛顛’的病,這病名兒叫啥?又是咋得的呢?”岐伯一聽,笑眯眯地回答:“陛下,這病咱們就叫它‘胎裡帶’,聽著親切點。原因嘛,得追溯到他們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那時候,他們的媽媽可能遇到了啥大事兒,嚇得一哆嗦,氣兒直往上衝,下不來,母子倆的精氣神兒就這麼擠一塊兒了,結果小傢伙一出世,哎,就有了這‘顛顛’的毛病。”
黃帝一聽,樂了:“哈哈,原來‘胎裡帶’還有這麼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啊!那咱們再聊聊這個,有人看起來胖乎乎的,好像身體裡裝了一池子水,你摸摸脈,又緊又大,但人家自己說哪兒也不疼,身材不走樣,就是吃不下飯,吃也是一點點,這是啥情況?”
岐伯捋了捋鬍子,一臉嚴肅地說:“陛下,這病根兒在腎,咱們叫它‘腎風’。您想啊,腎是身體的能量庫,它一鬧彆扭,人就容易沒胃口,還特容易受驚。要是這受驚之後,心臟也跟著萎靡不振了,那可就是凶多吉少了。”
黃帝點點頭:“嗯,老岐你說得在理。這醫學之道,果然博大精深。”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