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有一天突發奇想,對著岐伯說:“嘿,老岐啊,我聽說啊,咱們的面板是分地盤的,就像城市裡的不同區;血脈呢,就像是城市的交通線路,有規則有秩序;筋脈嘛,就像是城市的地下管道網路,錯綜複雜但各有其用;至於骨頭,那就是城市的框架,每一寸都經過精心測量,穩固如山。這些不同的部分要是生病了,表現還都不一樣,你能不能給我詳細說說,這些地盤怎麼分,左右上下,陰陽五行怎麼對應,還有啊,病是怎麼從輕到重,怎麼預防怎麼治的?”
岐伯一聽,微微一笑,那笑容裡彷彿藏著千年的智慧:“黃帝大人,您這問題問得好啊!要想搞懂皮部,咱們得先從經脈說起,這可是所有學問的基石,就跟導航地圖一樣,缺了它哪兒都去不了。咱們就說這陽明經吧,它可是個‘陽光大道’,分陽明之陽,我給它取個現代點的名字,就叫‘活力飛揚區’吧,聽著就精神!不管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這方法都一樣通用。”
“您看,要是這‘活力飛揚區’的面板上,有那些浮在表面的小血管,就像是地圖上標註的小路,那基本上都是陽明經的‘小分隊’——絡脈。這些小分隊要是顏色不對了,那就得注意了。比如說,青得跟翡翠似的,那就是痛啊,可能是哪路神仙不小心踢了一腳;黑得跟墨汁一樣,那就是痺症找上門了,得趕緊疏通疏通;黃赤色的,那就是熱得慌,得降降溫;要是白得跟雪一樣,那就是寒氣重,得加點溫暖。”
“更絕的是,如果這五色都齊全了,那可就熱鬧了,寒熱交織,得好好調理才行。這絡脈要是太活躍了,就會帶著病邪往經脈裡竄,咱們中醫講究陰陽平衡,陽嘛,就像太陽公公,主管外面的事兒;陰呢,就像是月亮婆婆,管著家裡的事兒。這病啊,就是從外到內,一步步滲透的。”
說到這裡,咱們不妨來個小插曲,想象一下如果這些經絡會說話:
“嗨,我是陽明經的絡脈小分隊,今天出門巡邏,看到面板大哥臉色不對,我就趕緊報告給經脈大哥。經脈大哥說:‘看來是外邪入侵了,得趕緊通知總部,啟動防禦機制!’於是,陽氣大哥就挺身而出,在外頭抵禦寒風冷雨;而陰氣姐姐呢,就在裡面溫柔地調節著溫度,生怕大家凍著熱著。”
回到正題,岐伯繼續說道:“所以啊,治病就像打仗,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咱們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觀念,看到面板上的變化,就要想到裡面的經絡氣血是不是也出了問題。就像咱們看天氣預報,外面颳風下雨,家裡就得關好門窗,備好雨具。身體也是一樣,外面受了寒,裡面就得溫補;外面熱了,裡面就得清涼。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和諧與平衡。”
“比如說,你加班熬夜,臉色青黃不接,那就是陽明經的‘活力飛揚區’在報警了,告訴你該休息休息了。這時候,別硬撐,泡杯枸杞菊花茶,暖暖胃,養養肝,就是給身體最好的安慰。再比如,冬天穿得少,凍得跟冰棒似的,那寒氣就悄悄從面板溜進經脈,這時候來碗熱騰騰的薑湯,驅寒暖身,簡直就是身體的小太陽嘛!”
現在說說“少陽之陽”,聽起來就像武俠小說裡的神秘門派,對吧?其實啊,在中醫裡,“少陽之陽”指的就是咱們身體裡的一個重要部分——少陽經,它就像是咱們身體裡的一個“樞紐小能手”,負責調節氣血的流轉,特別是那些喜歡“拐彎抹角”的路徑,它都管得井井有條。這個“樞持”的名字,就像是說它是個拿著鑰匙的守門人,控制著氣血的開關呢!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條錯綜複雜的迷宮裡,每次遇到岔路口,總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嚮導少陽之陽)告訴你該往哪走,不讓你迷路。咱們身體上的“少陽經”,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它主要分佈在咱們的側頭部、側胸部和側腹部,像是一條隱形的“導航線”,讓氣血順暢地在全身遊走。
說到“浮絡”,那可是個有趣的點。想象一下,你輕輕撫摸自己的手臂或腿部,偶爾會感覺到一些細微的、像是面板下小河流一樣的網路,那就是“浮絡”了。在少陽經的地盤上,這些浮絡特別明顯,就像是少陽經派出的“偵察兵”,隨時報告氣血的情況。如果它們“膨脹”了,也就是“絡盛”,那就意味著可能有外邪入侵,得趕緊加強防守,這時候少陽經就會站出來,把這些“不速之客”引入正軌,讓它們老老實實地在經絡裡走,別搗亂。
再來說說“太陽之陽”,這可是個“大關樞”,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守衛咱們身體最外層的“大門”。想象一下,你住在一個城堡裡,太陽之陽就是那個威武的守門將軍,守護著城門,不讓敵人輕易入侵。在中醫裡,太陽經主要循行在咱們的背部,從頭到腳,像是一條金色的盔甲,保護著咱們的身體免受風寒溼邪的侵擾。
同樣的,太陽經的“浮絡”也是它的小偵察兵,一旦發現敵人外邪)靠近,就會立即報告給太陽經這位大將軍。大將軍一揮手,調動氣血,加強防禦,讓敵人無機可乘。如果“浮絡”太過“熱鬧”絡盛),那就是說敵人已經悄悄潛入,太陽經就會立刻啟動應急機制,把敵人從“陽面”體表)引到“陰面”體內),再透過各種方式,比如出汗、排尿等,把這些不速之客“請”出體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咱們聊聊這位低調卻關鍵的少陰之陰的“樞儒”。在中醫的世界裡,“少陰”指的是人體的一個臟腑系統,主要關聯心臟和腎臟,這倆可都是“大佬級別”的器官,一個掌管血脈迴圈,一個負責生命之水。而“樞儒”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古代的一位智者,靜靜地守候在少陰的領地,調節著上下氣血的平衡。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手輕輕搭在自己的手腕內側,那裡正是少陰心經和腎經經過的地方。咱們說的“樞儒”,其實可以理解為這條通道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它就像是交通樞紐,讓氣血能夠順暢地在體內各個角落流通。當你發現這個區域有“浮絡”——也就是面板表面那些稍微凸起的細小血管時,嘿,那就是少陰之絡在向你打招呼呢!
這些浮絡啊,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站,如果它們過於繁忙絡盛),就意味著氣血在這裡聚集得太多了,可能會“串門”到旁邊的正經裡去,也就是咱們說的“入客於經”。這一進一出,從陽部比如手臂外側)注入經脈,再從經脈深處,沿著陰性的路徑,悄悄溜進骨骼深處,滋養著我們的骨髓和筋骨。這過程,簡直就是一場微觀世界的“氣血大遷徙”嘛!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城市規劃師,正負責設計一座超級城市的交通系統。少陰之陰的“樞儒”就是你的交通樞紐站,負責調節南北陰陽)向的交通流量。當“浮絡”這條“快速車道”上車輛過多時,你就得趕緊啟動應急預案,引導部分車輛從“陽部大道”比如繁華的商業街)進入“少陰經路”幽靜的內城小巷),再巧妙地透過“陰內隧道”骨骼內部的小道)繞回主城區,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讓城市每個角落都能享受到發展的紅利。
接下來,咱們轉戰“心主之陰”的領地,探訪那位名叫“害肩”的神秘角色。別被名字嚇著,“害肩”其實並非真的有害於肩膀,而是心主即心包經)在陰性層面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心包經,就像是心臟的貼身侍衛,保護著心臟不受外界邪氣的侵擾。
和“樞儒”一樣,“害肩”也是透過觀察和觸控其所在部位的浮絡來識別的。當你發現心包經區域有浮絡顯現,那就意味著這裡的氣血活動比較旺盛。同樣地,如果氣血過於充盈,這些浮絡也會“不安分”,可能會悄悄溜進心包經的正經裡,參與更廣泛的血液迴圈。
想象一下,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城市,心包經就是那條守護心臟的“護城河”,而“害肩”就是這條河上的一座重要橋樑。當氣血之潮洶湧而來時,這座橋樑就會承擔起引導氣血流向的重任,確保它們既能滋養全身,又不會對心臟造成衝擊。
心主之陰的“害肩”,就像是那座連線心臟區市中心)和周邊區域郊區)的跨江大橋。每當節假日來臨,車輛激增,這座橋就成了關鍵。透過精確的監控和排程,“害肩”確保每一輛車都能安全有序地透過,既保護了心臟這個“城市之心”的安全,又促進了全城的經濟文化交流。
再來聊聊“太陰之陰,名曰關蟄”,這其實是中醫理論中對於人體經絡系統的一種形象描述。在中醫的世界裡,經絡就像是咱們身體裡的高速公路,氣血就是在這些路上飛馳的跑車,而“太陰”呢,就像是這條高速路上的一段特別幽靜、適合休息養神的區域,咱們可以把它想象成是身體的“靜謐谷”吧。至於“關蟄”,嘿,這可不是說這裡真的藏著什麼冬眠的小動物,而是形容這段經絡區域如同自然界中冬季的關閉與蟄伏,是身體內部陰氣較重,需要特別呵護的地方。
現在,咱們得說說怎麼找到這個“關蟄”之地。古人講究“上下同法”,意思就是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找這個“關蟄”的方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觀察面板表面的“浮絡”。浮絡,顧名思義,就是浮現在面板表面的細小血管,它們就像是經絡系統的小小訊號燈,能告訴我們身體內部的很多秘密。而這裡提到的“皆心主之絡也”,則是在說,這些浮絡很多都與心臟的功能緊密相關,因為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全身的血脈執行都離不開心臟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