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聊聊這“厥陰”老兄。在中醫裡,厥陰可是個大佬級別的存在,它主管著人體的肝經和一些深層次的陰陽平衡。要是厥陰“有餘”,就是能量過剩了,這傢伙可能會搗蛋,讓人得上“陰痺”——想象一下,身體裡的氣血流動不暢,就像冬天裡的河流結了冰,冷颼颼的,還伴隨著疼痛和麻木,這就是陰痺啦。而要是厥陰“不足”,就像河流乾涸,熱量就開始亂竄,引起“熱痺”,感覺就像是身體裡開了個小火爐,又熱又痛,難受極了。
再來說說“滑”和“澀”兩種脈象。這脈象啊,就像是咱們摸水管裡的水流,滑脈就像是水流暢快無阻,但在這裡可不是好事,它可能導致“狐疝風”——想象一下,肚子上突然鼓出個包,像狐狸偷偷藏的果子,時隱時現,還伴著風邪入侵的症狀,比如面板瘙癢、風疹等。而澀脈呢,就像水管裡水流不暢,有沙子堵著,它會讓“少腹積氣”,就是小肚子那塊兒氣鼓鼓的,脹得難受,感覺像是裝了個小皮球。
接下來,咱們轉到“少陰”這邊瞧瞧。少陰主管的是心腎兩髒,要是它“有餘”,嘿,那可得小心了,可能會得“皮痺隱軫”——面板變得又硬又糙,還可能有隱隱的斑點或紋路,就像是樹皮一樣。而少陰“不足”,則可能影響到肺,引發“肺痺”,感覺就像是呼吸都變得沉重,胸口像是壓了塊大石頭。滑脈在這裡,可能意味著“肺風疝”,就是肺部受風邪侵襲,加上疝氣的症狀,想想都讓人頭疼。澀脈呢,則可能導致體內積聚,小便還帶血,這可是個大問題,得趕緊調理。
咱們來到“太陰”的地盤。太陰主管的是脾經,它要是“有餘”,可能會導致“肉痺寒中”——肉變得僵硬,身體內部還感覺冷冰冰的,就像吃了太多冰棒兒,從裡到外都透著寒氣。而太陰“不足”,則會引發“脾痺”,脾胃功能減弱,消化吸收都成問題。滑脈在這裡,可能會讓人得“脾風疝”,就是脾經受風邪加上疝氣的雙重打擊。澀脈呢,同樣會導致積聚,心腹時不時就覺得脹滿,好像肚子裡有永遠填不滿的空洞。
咱們身體裡的陽氣,就像那太陽公公,有時候熱情過了頭,就成了“陽明有餘”。這時候啊,它不光自己嗨,還帶著血脈一起跳舞,結果就跳出了“病脈痺”,感覺血脈裡像是塞了車,不暢通;身體呢,時不時就來個“隨機熱”,跟天氣預報對著幹。要是陽氣不夠給力,成了“陽明不足”,那就糟了,心臟小弟會鬧彆扭,得個“心痺”,心裡頭堵得慌。
再來說說脈象吧,滑脈一出,就像手滑了手機,抓不住實感,這時候可能是心臟風風火火地搞了個“心風疝”,得悠著點。而澀脈呢,就像是老唱片卡帶了,不流暢,暗示著體內可能有“積”,像是庫存太多沒消化,時不時還給你來個“驚喜”——突然嚇一跳,心慌慌的。
接下來,咱們聊聊“太陽”這位大佬。太陽有餘時,骨骼可遭殃了,得個“骨痺”,走起路來像背了座山,沉甸甸的。太陽不足呢,腎就開始喊累了,腎痺找上門,腰痠背痛腿抽筋。滑脈再來湊熱鬧,腎風疝也跟著起鬨,那叫一個難受。澀脈一出現,還是積的問題,外加時不時腦袋頂上“放煙花”——巔疾,頭疼欲裂,彷彿靈魂在跳舞。
到了“少陽”這兒,它就像是身體裡的叛逆少年,有餘時,筋脈和脅肋就開始“造反”,筋痺脅滿,感覺像是被綁了根緊繃的弦。不足了,肝就委屈巴巴地得個肝痺,情緒也跟著不穩定。滑脈一來,肝風疝也跟著湊熱鬧,肝風那個吹啊,吹得人心肝亂顫。澀脈呢,還是積的老問題,外加時不時筋扯得疼,眼睛也跟著受罪,疼得你懷疑人生。
現在,咱們來點輕鬆愉快的,聊聊這四季之氣在身體裡的“旅行”。春天啊,萬物復甦,陽氣就像剛從冬眠醒來的小熊,開始在經脈裡悠哉遊哉地溜達,給全身帶來生機與活力。夏天一到,熱情似火,陽氣跑到孫絡現代可以理解為細小的血管網路)裡狂歡,汗水嘩嘩地流,那是身體在排毒呢!
到了長夏就是夏天和秋天之間的那段過渡期),陽氣就懶洋洋地躲進了肌肉裡,享受那份厚實與安穩,這時候咱們得注意健脾祛溼,別讓溼氣困住了身體。秋天來了,陽氣開始收斂,它跑到面板上,準備過冬的衣物,面板也變得更加敏感,得好好呵護,別讓秋風傷了你的面子。
冬天呢,陽氣就像怕冷的孩子,躲進了骨髓裡取暖,這時候咱們得注意保暖,別讓它著涼了,不然可就得了“骨髓寒”,那可是從裡到外的冷啊!
說到這裡,咱們不得不提一句,中醫的博大精深,不僅僅在於這些病症和脈象的複雜多變,更在於它對於人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理解。就像咱們現代人說的“養生”,其實就是順應四時,調和陰陽,讓身體這個“小宇宙”與外面的“大宇宙”保持同步,這樣才能健康長壽,樂享人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黃帝心血來潮,向道:“老歧,能給我說說這四季和人體的聯絡嗎?”岐伯哈哈一笑道:好的!我這老頭子就給你細細道來這四季與人體那些不得不說的秘密。
話說春天一到,嘿,那簡直是大自然的鬧鐘響了,天氣慢慢揭開冬日的棉被,變得溫暖和煦,大地媽媽也開始釋放她的溫柔,凍土解凍,冰塊兒嘩啦啦地唱著歌兒融化,小溪小河們歡快地跑起來,連咱們身體裡的氣血也跟著這股子生機勃勃的勁兒,開始在經脈裡歡快地溜達起來,就像是早晨公園裡晨練的大爺大媽,精神頭十足!這時候啊,咱們得注意,別讓那些小病小痛趁機溜進身體,得讓氣血暢通無阻,比如多揉揉“太沖穴”在腳上,大概是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那個縫隙往腳背上的位置),這可是疏肝理氣的好幫手,讓春天的氣息更加順暢地在你體內流淌。
轉眼到了夏天,哎喲,這熱情可不是蓋的!太陽公公火力全開,咱們身體裡的氣血也跟著“膨脹”起來,經絡裡滿滿當當的,多得都要溢位來了。這時候,氣血不光在主幹道大經絡)上溜達,還悄悄溜進了那些細小的分支——孫絡,給面板也帶來了滿滿的滋養,讓咱們的面板看起來水嫩嫩的,跟剛剝殼的雞蛋似的。不過,夏天也是容易出汗的季節,記得多喝水,補充體液,別讓身體“乾涸”了。哦對了,說到補水,咱們中醫裡有個“生脈飲”,簡單說就是人參、麥冬、五味子這三味藥泡水喝,既能補氣又能養陰生津,夏天喝它,再合適不過了!換算成現代劑量嘛,大概就是人參5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泡水喝上一天,整個人都精神煥發!
再來說說長夏,這可是個過渡的季節,既沒了夏天的酷熱,也沒到秋天的涼爽,但身體的經絡卻是全年最旺盛的時候,氣血多得沒地方去,就溢到肌肉裡頭去了,讓人感覺身體沉甸甸的,好像多了一層“隱形盔甲”。這時候,咱們得適當動一動,比如練練太極、散散步,幫助氣血更好地分佈全身。同時,飲食上也得清淡點,少吃油膩,多吃點薏米、紅豆這些利溼的食材,給身體減減負。
秋天一到,大自然就開始收斂了,天氣慢慢轉涼,咱們的毛孔也開始“關門謝客”,面板變得緊繃繃的,像是在提醒我們要保暖了。這時候,氣血也開始往內收,為冬天做準備。咱們得注意,別讓風寒之邪趁機鑽了空子,引起感冒、咳嗽啥的。可以揉揉“風池穴”在脖子後面,髮際線邊緣那裡),能祛風解表,預防感冒。還有啊,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進補的好時機,但別急著大魚大肉,得慢慢來,溫補為宜,比如燉點雞湯,加點枸杞、紅棗,既美味又養生。
最後說到冬天,那可是個“貓冬”的季節,萬物閉藏,咱們身體裡的氣血也收斂起來,躲在骨髓裡,跟五臟六腑緊緊相依,給身體提供溫暖和保護。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暖了,別為了風度丟了溫度,秋褲、羽絨服該穿就得穿!飲食上可以多吃點羊肉、牛肉這些溫補的食物,再配點當歸、生薑煮湯喝,暖身又暖心。不過呢,冬天也別忘了運動,適量的運動能讓氣血更加活躍,不至於“冬眠”過頭。
所以啊,邪氣這傢伙總是瞅準時機,趁著四季氣血的變化找機會入侵咱們的身體。但別擔心,只要咱們順著經絡的走向,找準時機,用對方法,就能把這些不速之客給趕出去。就像打遊戲一樣,瞭解敵人的套路,再配合上咱們的“神器”比如穴位按摩、食療、運動等),就能輕鬆通關,保持身體的健康和平衡啦!
黃帝老爺子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地問岐伯:“老岐啊,你說這人啊,要是偏偏不按春夏秋冬的節氣來活,非得跟自然規律對著幹,身體裡的那股子‘氣’是不是就得亂套了?這可咋整呢?”
岐伯一聽,嘿嘿一笑,那笑容裡藏著幾分神秘,幾分淡然,他慢悠悠地說:“陛下您問得好,這事兒啊,得從四季變換,人體氣血執行說起。您看,春天本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時節,對吧?可要是這時候有人非得去扎那些個‘小絡脈’咱們現代理解成細小的毛細血管或者淺層血管),嘿,那血氣不就跟春天裡的小河似的,嘩啦啦往外冒嘛,結果呢?人就覺得氣短乏力,跟沒吃飽飯似的。”
“再比如說,春天你非要扎‘肌肉’咱們現在說的肌肉群,可以理解為深層的肌肉組織),哎呀,這血氣它就不樂意了,本來應該往外擴散滋養全身的,結果被你這一紮,它給堵回去了,還反著來,這下好了,人就得感覺胸口憋悶,氣兒不順了。”
“更絕的是,你要是在春天去動‘筋骨’可以理解為關節、韌帶這些深層結構),血氣直接往裡鑽,深到骨髓裡頭去了,人就開始肚子脹,跟吃多了豆子似的,那滋味,可不好受啊!”
說到這裡,岐伯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繼續他的“四季養生吐槽大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到了夏天,熱浪滾滾,本該是氣血最旺盛的時候。你倒好,直接往‘經脈’可以理解為人體內的主幹道,比如手三陽經、足三陰經這些)上扎針,好傢伙,血氣直接給你放空了,人就跟被曬蔫的茄子似的,提不起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