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說說“熱俞五十九穴”,這些穴位就像是體內的“滅火器”,專門對付那些因為內熱過盛引起的各種問題。比如你上火了,牙疼得要命,這時候找找合谷穴、曲池穴這些“熱俞”,一按下去,嘿,那股子火氣就像是找到了出口,嗖嗖地往外冒,整個人都清爽多了。
“水俞五十七穴”則是體內的“水庫管理員”,它們負責調節體內水分平衡,比如你喝水喝多了,或者排不出去,水腫了,這時候就可以找這些穴位幫幫忙,比如腎俞穴、膀胱俞,按一按,就像是給身體開了個“排水口”,多餘的水分自然就排出去了。
頭上那“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神秘陣法,其實它們就是頭部的一些重要穴位,比如百會穴、太陽穴,這些穴位不僅能讓你的頭腦更加清醒,還能緩解頭痛、失眠等小問題。就像是給大腦裝了個“按摩器”,一按就舒服。
中膂兩旁的十個穴位,就像是守護脊柱的“十勇士”,它們默默無聞地保護著我們的脊樑骨,讓我們能夠挺直腰板做人。至於“大椎上兩傍各一”的穴位,那不就是風池穴嘛,脖子酸了累了,按按這裡,立馬就鬆快多了。
還有那些“目瞳子浮白二六”、“兩髀厭分中二穴”大概是環跳穴)、“犢鼻二穴”膝蓋下方的膝眼穴)、“耳中多所聞二穴”聽宮穴)……每一個穴位都像是身體上的一個秘密開關,輕輕一按,就能開啟不同的健康模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水俞”啊,其實就是咱們現在說的那些能調節體內水分平衡的穴位,它們散落在身體的各個角落,就像是身體裡的“小水庫”,負責調節水分的進出,保持身體的溼潤與平衡。想象一下,夏天出汗多,這些“小水庫”就忙著放水降溫;冬天乾燥,它們又忙著蓄水保溼,多智慧啊!
而“熱俞”呢,指的就是那些能夠散熱、調節體溫的穴位,它們大多位於氣穴之中,就像是身體裡的“空調出風口”。當你感覺熱得不行,或者身體裡有“邪火”的時候,刺激這些穴位,就能讓熱氣順暢排出,身體自然就涼快舒服了。
至於“寒熱俞”,聽起來就高階大氣上檔次,其實它指的就是能同時調節寒氣和熱氣的兩個關鍵穴位,現代咱們一般稱之為“陰陽調和穴”,通常位於兩腿的關節附近,比如膝蓋兩側。這兩個穴位就像是身體的“溫度調節器”,無論外界環境怎麼變,它們都能幫你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讓你冬暖夏涼,四季如春。
接下來,提到的“大禁二十五”,這可是個嚴肅的話題,指的是身上有二十五處穴位是絕對不能隨便亂扎的,它們要麼位置敏感,要麼功能特殊,一不小心就可能出大問題。比如天府穴往下五寸的地方,就藏著這麼幾個“禁區”,咱們平時按摩、針灸可得小心避開。
說到這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哇塞,簡直就是人體上的一幅壯麗星圖!每一個穴位都對應著一年中的某一天,或者是某種特定的生理機能。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巧合,更是古人對生命奧秘的深刻洞察。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能按照身體的節奏,去照顧這些小小的穴位,那是不是就像是在給自己的身體做了一場全年無休的spa呢?
黃帝陛下好奇地問:“我已經知道了氣穴和遊針的位置,那孫絡和溪谷這些經絡系統,它們也有什麼特別的作用嗎?”岐伯老先生微微一笑,解釋道:“孫絡啊,就像是身體裡的毛細血管,雖然細小,但數量眾多,加起來也有三百六十五個,正好對應一年中的每一天。它們的作用可大了,不僅能排除體內的奇邪之氣,還能促進氣血的順暢流通。如果氣血在某個地方堵住了,衛氣散了,營氣就會溢位,時間一長,氣就虛了,血也稠了,外面就會發熱,裡面就會覺得沒力氣。這時候啊,就得趕緊疏通,別猶豫,找到那些堵塞的地方,一針下去,讓氣血重新流動起來,身體自然就舒服了。”
黃帝陛下聽了,連連點頭,說:“好啊,這道理真是淺顯易懂,又深刻無比!您再給我說說那溪谷之會的奧秘吧!”
岐伯伸展了一下筋骨,答道:“哎呀,你身上的那些大塊肌肉聚集的地方,就像是大地上的山谷,咱們稱之為‘谷’;而那些小塊肌肉交織的地帶,就像是山間細流匯聚的小溪,咱們就叫它‘溪’。”
現在,咱們戴上探險帽,拿起放大鏡,一起深入這奇妙的身體世界。在這些溪谷之間,有著一條條隱形的通道,它們可不是普通的路哦,它們是氣血執行的高速公路,也就是中醫說的“榮衛”之道。榮,指的是營養身體的血液;衛,則是保衛身體的陽氣。它們手拉手,在溪谷間穿梭,不僅滋養著每一寸肌膚,還與大自然中的“大氣”可以理解為身體內外的環境能量)進行著親密的交流。
但是呢,這和諧的美景有時也會遭到破壞。比如,當外界的“小惡魔”——邪氣可以理解為病毒、細菌或者不良的生活習慣),悄悄溜進咱們的身體,它們就會開始搗亂,讓氣血變得擁堵,就像高峰期的交通一樣,堵得讓人頭疼。這時候,你會感覺身體熱熱的,肌肉也開始變得鬆軟無力,就像被高溫烤過的。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氣血執行不暢,就會在身體裡形成“小池塘”,裡面裝滿了壞東西,最終可能變成“膿包”,不僅侵蝕著咱們的骨髓,還可能讓面板外面也遭殃,變得坑坑窪窪,就像是月球表面一樣。
更糟糕的是,如果寒氣長時間在咱們的溪谷裡“安家落戶”,那就更麻煩了。想象一下,冬天的時候,小溪結冰,水流不動了,是不是感覺很僵硬?咱們的肌肉和筋脈也是這樣,一旦寒氣入侵,它們就會捲縮起來,胳膊肘、膝蓋這些關節就像被凍住了一樣,伸不直了。長期以往,不僅裡面骨頭會疼,外面面板也會變得麻木不仁,這就是中醫說的“骨痺”和“不仁”。這種情況稱之為“不足”,意思就是身體裡的正氣不足,被大寒之氣給壓制了。
不過別擔心,咱們的身體可是個聰明的系統,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你知道嗎?在咱們的身體裡,有三百六十五個神奇的“穴位”,它們就像是身體裡的一個個小開關,正好對應著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寓意著與天地同頻共振,和諧共生。這些穴位,就是咱們與疾病鬥爭的秘密武器。
比如,當你感覺肩膀僵硬,像是被寒氣鎖住了,你可以輕輕按摩肩井穴現代稱為“肩井”),它就像是一股溫暖的春風,能吹散肩頭的寒氣,讓肌肉重新舒展開來。再比如,如果你經常感覺胃寒胃痛,中脘穴現代稱為“中脘”)就是你的救星,它位於上腹部,輕輕按壓或熱敷,就像給胃部加了個小火爐,暖洋洋的,疼痛也就緩解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除了穴位按摩,中醫還有更多有趣的療法,比如針灸、拔罐、艾灸等等。它們就像是身體裡的“清潔工”和“修理工”,能夠疏通堵塞的經絡,驅除體內的邪氣,讓氣血重新流暢起來。
黃帝把身邊的一群小跟班都支開了,站起身來,對著面前的醫學泰斗岐伯,深深鞠了兩躬,那架勢,比得了諾貝爾獎還激動:“岐老師啊,您今天這一番話,簡直是給我這醫學小白開了天窗,讓我豁然開朗!這知識我得好好珍藏,放哪兒呢?對了,就鎖在我那金光閃閃的保險箱裡,鑰匙吞肚子裡,再也不輕易拿出來顯擺了!”說著,還真就找了個金光閃閃的寶貝盒子,鄭重其事地刻上字:“氣穴秘籍,非誠勿擾!”
岐伯見狀,笑眯眯地說:“黃帝,您別急著藏嘛,聽我細細道來。您知道嗎?咱們人體裡的那些小血管,就是孫絡,它們跟正經大路不一樣,是些錯綜複雜的小巷小道。有些地方血液太豐富了,得放放水,不然容易堵車,對吧?這些需要放水的點,加起來也有個三百六十五處,跟天上的星星一樣多,神奇不?這些水啊,不光是自己流,還相互串門呢,最終都會匯聚到十二條主要的大路上,哦不,是十二正經,當然,不僅僅是咱們常說的那十四條絡脈哦。而且啊,其中還有十個特別關鍵的‘放水口’,我稱之為‘內解十脈’,簡直就是身體的天然排水站!”
說到這裡,咱們得插播一段現代解讀,讓這古老的醫學知識接接地氣。想象一下,如果你把身體比作一座城市,孫絡就是那些狹窄但不可或缺的巷子,血液就像是城市裡的水流,有時候水多了,巷子就容易淹,這時候就需要找幾個關鍵的‘排水口’,也就是咱們中醫裡說的穴位,來引導這些多餘的水分,保持城市的暢通無阻。
那麼,這“內解十脈”對應到現代,雖然沒有直接對應的單一穴位名稱,但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系列在調節體內迴圈、促進氣血平衡方面至關重要的穴位組合。比如,咱們常說的足三里、太沖、合谷等,它們就像是身體裡的“小水泵”,透過按摩、針灸等方法刺激,可以有效促進血液迴圈,排除體內溼氣和毒素,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接下來,咱們來點輕鬆幽默的擴充套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遊戲玩家,這些穴位就像是遊戲裡的“能量站”,每次感覺“血條”滿了,身體有點“卡頓”時,就去這些“能量站”充充電,瞬間滿血復活,繼續打怪升級!當然,這不僅僅是遊戲,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透過中醫智慧保持健康的小秘訣。
再來說說制配方劑,藉此機會聊聊中醫的“食療”理念。比如,對付體內溼氣重,咱們可以自制一碗“薏米紅豆湯”,薏米健脾利溼,紅豆補心利水,兩者搭配,簡直就是天然的“排水神器”。做法也簡單,抓一把薏米和紅豆,提前泡上幾個小時,然後扔進鍋裡,加足水,小火慢燉至軟爛,一碗暖暖的“祛溼湯”就完成了,既美味又健康,比任何遊戲裡的藥水都來得實在!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