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下)

丙寅年到了“二之氣”,春天已經不僅僅是個序曲了,它開始深情地擁抱大地。這時候,從三十七刻六分開始,到二十五刻結束,是大自然最為溫柔的一段時光。對應到人體,就是心火開始慢慢旺盛,但別忘了,過猶不及,咱們得學會“降火”。比如,按摩心包經上的內關穴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就像是給心靈的小屋開扇窗,讓煩躁的情緒隨風而去。

轉眼間,夏天的腳步近了,在“丙寅年三之氣”這段時間,從二十六刻到一十二刻半,陽光變得熾熱,大自然也進入了全年的一個小高潮。人體呢,就像是被陽光曬得暖洋洋的,但也得小心別“曬過頭”。這時候,脾經上的陰陵泉穴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就成了咱們的“解暑神器”,按一按,就像喝了一杯冰鎮的綠豆湯,清涼解暑,舒服極了。

丙寅年到了“四之氣”,真正的夏天來了,從一十二刻六分開始,直到水下百刻這裡的水下百刻其實是個時間概念,指的是完整的一天),是全年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這時候,咱們得特別關注肺的健康,因為肺主皮毛,直接跟外界打交道。按揉肺經上的尺澤穴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就像是給身體穿上了一層隱形的防護服,讓咱們在炎炎夏日裡也能保持清爽不生病。

秋天,總是帶著那麼一絲絲涼意和豐收的喜悅。在“丙寅年五之氣”這個階段,從一刻到八十七刻半,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陰氣漸長。這時候,腎經上的湧泉穴足底前13處,腳趾蹠屈時呈凹陷)就成了咱們的養生寶地。多搓搓腳底板,就像是給身體的小火爐添了把柴,讓咱們在涼爽的秋風中也能保持溫暖和活力。

丙寅年來到了“六之氣”,從八十七刻六分開始,直到七十五刻,這是大自然準備迎接冬天的序曲。冬天,是收藏的季節,咱們得養精蓄銳,為來年做準備。這時候,按摩膀胱經上的委中穴膝蓋後面凹陷處,也就是“窩”的地方),就像是給身體做了一次深度spa,讓緊繃了一年的肌肉和神經都放鬆下來,準備迎接冬日的寧靜。

至於文中提到的“六三,天之數也”,這可是個深奧的哲學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自然界有著它自己的執行規律和節奏,咱們人類得順應自然,才能健康長壽。

“丁卯年的第一口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哎呀,這可不是說咱們要數著秒錶過日子,而是告訴我們,在春天的第一股暖氣悄悄探頭時,自然界的陽氣就像個早起的鳥兒,從一天中的“七十六刻”咱們就權且理解為清晨的某個特定時段吧)開始緩緩上升,直到“六十二刻半”,也就是太陽初升,萬物復甦之時達到一個小高潮。這時候啊,咱們就應該像大地上的小草一樣,伸個懶腰,迎接新生,多做做伸展運動,疏通經絡,比如按按“太沖穴”現代名,就在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那條縫兒往腳背方向一寸的地方),幫助肝氣順暢,心情也跟著明媚起來。

“丁卯年的第二口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轉眼到了春末夏初,氣溫逐漸攀升,天地間的熱氣更加濃郁。這時候,咱們的身體也開始“熱”鬧起來,得注意別讓“心火”燒得太旺。不妨試試喝點“蓮子百合粥”,蓮子清心火,百合潤肺安神,兩樣加起來,既美味又養生,簡直是初夏時節的最佳cp。至於穴位嘛,多揉揉“內關穴”手腕橫紋上兩寸,兩筋之間),能寧心除煩,讓心火不再亂竄。

“丁卯年的第三口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夏天正式拉開序幕,熱浪滾滾,人體的陽氣也達到了頂峰。這時候,咱們得學會“避暑降溫”,別光顧著吹空調吃冰棒,別忘了“足三里穴”小腿外側,膝蓋骨下三寸處)這個寶藏穴位,常按能健脾和胃,增強免疫力,讓你在炎炎夏日也能元氣滿滿。

“丁卯年的第四口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秋風起,暑氣漸消,天地間的氣息開始收斂。這時,咱們的身體也需要調整節奏,準備迎接秋天的收穫。飲食上可以多吃點潤肺生津的食物,比如雪梨、銀耳,還可以試試“秋梨膏”,自制也很簡單,就是把梨子煮熟去渣,加入蜂蜜和冰糖慢慢熬成膏狀,每天一勺,潤喉又養顏。至於穴位,別忘了“迎香穴”鼻翼兩側),多揉揉能預防感冒,讓呼吸更順暢。

“丁卯年的第五口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深秋至,寒意濃,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潛藏。咱們得注意保暖,別讓“寒邪”有機可乘。晚上泡泡腳,水裡加點艾葉,驅寒又暖身。再配合按摩“湧泉穴”腳底心前三分之一處),能溫補腎陽,讓你腳底生暖,全身都不怕冷。

“丁卯年的第六口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終於到了冬日的尾聲,一年即將畫上句號。這時,天地間一片寂靜,萬物蓄勢待發,等待下一個輪迴的開始。咱們也要好好休息,養精蓄銳,為來年做好準備。睡前可以揉揉“神門穴”手腕橫紋尺側端),安神助眠,讓好夢伴你度過每一個寒冷的冬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此這般,一年又一年,週而復始,咱們的身體在自然的懷抱中,學會了順應與調節,享受著與天地同頻共振的和諧之美。

黃帝大人問:“這一年的天氣變化有啥規律不?”岐伯道:嘿,您算是問對人了!聽我慢慢給您揭秘。

首先啊,咱們得知道,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對吧?但咱們這說的“天氣始於一刻”,可不是真的說時間從某一刻開始算起,而是說太陽每轉完四分之一圈差不多就是六個小時),大自然的氣場就開始有了新的小變化。這就像咱們追劇,每集開頭總有點新花樣,讓人慾罷不能。

“日行一週,天氣始於一刻”,說的是太陽走完一天的路程,大自然的基調就定了下來,就像是一部劇的第一集,拉開了序幕。接著,“日行再周”,也就是第二天,這天氣的小變化又累積了一些,到了二十六刻咱們姑且理解為又過去了一半多點的時間),又有了新的感覺,就像是劇情推進到了小高潮。

到了“日行三週”,五十一刻,哎呀,這天氣已經變得跟前兩天大不一樣了,就像劇裡的角色們開始經歷各種波折,劇情越來越扣人心絃。再往後,“日行四周”,七十六刻,差不多快一天半了,這天氣的變化簡直是高潮迭起,就像劇情裡的反轉再反轉,讓人目不暇接。

最後,“日行五週”,也就是差不多五天的時間,天氣又回到了最開始的那一刻,好像劇情又回到了起點,但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是進入了一個新的迴圈,一個新的故事即將開始。這,就是咱們說的“一紀”,自然界的一個小週期,迴圈往復,生生不息。

說到這年份和天氣的關係,那就更有趣了。黃帝您知道嗎?每十二年,咱們的十二生肖就會輪迴一次,而這其中還藏著天氣的秘密呢!比如“寅午戌歲氣會同”,就是說在虎年、馬年、狗年這三年裡,大自然的脾氣有點相似,就像是三部不同風格的劇,但總有那麼點共通的主題。同理,“卯未亥”、“辰申子”、“巳酉醜”,每三年一組,都是天氣變化的“小分隊”,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節奏,卻又在更大的迴圈中相互呼應,和諧共生。

黃帝一見岐伯老師,眼睛一亮,連忙說道:“岐老師啊,我一直對你說的那個‘天人合一’的理論特別感興趣,但具體怎麼用在實際看病上,我還是有點迷糊。您給咱詳細說說?”

岐伯老師微微一笑,那笑容彷彿能照亮整個大殿:“黃帝,您問得好。咱們說的‘言天者求之本’,就像是觀察天氣變化,得從它的根源去找原因;‘言地者求之位’,就是研究地理環境,得找準它的位置特點;至於‘言人者求之氣交’,那就是說,要了解人的健康狀態,就得看天地之氣在人體內的交匯情況。”

“氣交?這聽起來好高大上啊!”黃帝一臉好奇。

岐伯解釋道:“氣交嘛,簡單來說,就是天地之氣在人體內的交匯處。想象一下,咱們頭頂藍天,腳踏大地,人體就像是這天地之間的一個精緻小宇宙。天上有陽氣,地下有陰氣,它們在人體內相遇、交融,就形成了咱們說的‘氣交’。這氣交之處,就是咱們人體健康的關鍵所在。”

“哦,我明白了!那‘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又是什麼意思呢?”黃帝繼續追問。

岐伯耐心地回答:“這啊,說的是咱們人體內部也有個‘天樞’,大概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肚臍周圍那一帶,雖然古代沒這麼精確的定位,但意思差不多。天樞之上,也就是上半身,主要受天氣,也就是陽氣的影響;而天樞之下,下半身,則更多地受到地氣,也就是陰氣的影響。而氣交之處,就是人體內部陰陽平衡的關鍵點,人體的氣血、臟腑都跟著這個節奏走,萬物生長也遵循這個規律。”

“哇塞,原來咱們的身體裡藏著這麼多學問!”黃帝聽得津津有味。

“還沒完呢!”岐伯神秘一笑,“您問的那個‘初中’,其實是古代對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分為初候和中候的說法。但在這裡,我們可以引申一下,理解成人體健康變化的初期和中期。比如說,一個人剛開始感冒,那就是‘初’,如果這時候沒好好調理,病情就可能發展到‘中’,變得更嚴重。所以,中醫講究的是早發現、早治療,就像咱們現在說的‘防微杜漸’,就是這個道理。”

“原來如此,岐伯老師您真是博學多才啊!”黃帝豎起大拇指。

說到這裡,咱們不妨再延伸一下。在現代,雖然我們不再用“初候中候”來分病情,但中醫的“治未病”思想依然重要。就像咱們平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均衡,適量運動,這些都是在“氣交”之處下功夫,讓身體內的陰陽之氣保持平衡,從而達到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而且,中醫的穴位也是調節氣交的重要工具。比如咱們常說的“足三里”,那可是個養生大穴,經常按摩它,就相當於給身體加了個小太陽,能幫助提升陽氣,促進氣血迴圈。還有“太溪穴”,它是腎經的原穴,補腎滋陰的效果槓槓的,對於調節下半身的地氣,那可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