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老師捋了捋鬍子,笑眯眯地說:“陛下您這問題問得好,但咱們得這麼想:天地之間,萬物遵循自然規律而行,就像咱們老百姓過日子,得按節氣播種收穫一樣,不能亂來。所以,那天上的星辰與人間事務,它們之間有個默契,叫做‘承天而行’,意思就是一切都得按照上天的意志來執行,不會輕易亂動的。至於那些突然發生的變化,比如自然災害、政策突變,它們其實是自然界中‘氣’的交流與變化所導致的,這種變化呢,往往不會直接反映到星辰的執行規律上去。這就好比咱們偶爾心情不好,天上的星星可不會因此就排列成個哭臉不是?所以古話說得好,‘應常不應卒’,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黃帝一聽,樂了:“哦,原來如此,那這些變化又是怎麼在咱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呢?比如,它們會不會透過身體的某些訊號告訴我們?”
岐伯老師點頭如搗蒜:“陛下真是聰明絕頂,這變化啊,確實會透過人體的‘氣化’來反映。您想啊,人活在天地間,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喝著差不多的水,吃著差不多的五穀雜糧,咱們的身體就像是自然界的一個小小縮影。當外界環境有了變化,比如氣候變化了,咱們身體裡的‘氣’也會隨之調整,這就像是自動調溫器一樣,保持身體的平衡。具體來說,春天萬物復甦,咱們的身體也開始活躍起來,氣血迴圈加快;夏天炎熱,咱們就容易出汗,排出體內的溼氣;秋天乾燥,咱們的面板也會變得緊繃,需要多喝水來滋潤;冬天寒冷,咱們就要多穿點,保護陽氣不受寒邪侵襲。這些啊,都是身體在適應外界變化的表現。”
說到這裡,岐伯老師話鋒一轉,變得幽默起來:“您知道嗎?有時候咱們身體裡的‘氣’也會調皮搗蛋,比如你晚上熬夜加班,第二天起來,眼睛下面就會掛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那就是‘熬夜氣’在作怪,告訴你該休息啦!再比如,你心情不好,吃不下飯,那就是‘鬱悶氣’在搗亂,提醒你得找個方式發洩一下。所以啊,咱們得學會觀察自己身體的這些微妙變化,及時調整,保持身心健康。”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對對對,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咱們的身體更好地適應這些變化,保持健康呢?”
岐伯老師微微一笑,說:“當然有啦,那就是‘順應自然,調養身心’。比如,春天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讓心情像花兒一樣綻放;夏天少吃冷飲,多喝溫開水,防止溼氣過重;秋天多吃潤肺的食物,比如梨、百合,保持呼吸道健康;冬天則要注重保暖,適當進補,增強抵抗力。此外,保持規律的作息,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還有良好的心態,這些都是調養身心的法寶哦!”
黃帝好奇地問岐伯:“哎,老岐啊,你說這人體內的氣血執行,有快有慢,有順有逆,這裡面到底有啥講究不?”
岐伯捋了捋鬍子,笑眯眯地說:“陛下問得好!這就像咱們走路一樣,如果按著正道慢慢走,還時不時回頭看看,腳步輕盈,那就是身體在自我檢查,我們稱之為‘省下’。就像你每天散步時,慢悠悠地,還不忘欣賞路邊的風景,對吧?但要是走得特別快,一眨眼就不見了,然後又繞了個大彎回來,那就是身體在快速處理問題,還不忘把遺漏的小問題也給解決了,我們叫它‘省遺過’。再比如說,氣血在體內轉悠好久,有時候靠近某個‘穴位’比如咱們現代說的‘合谷’、‘足三里’),有時候又遠離,那可能就是身體在商量著哪裡有災難要預防,哪裡又有好事要降臨,咱們就叫它‘議災與其德’。這身體啊,真是個精明的管家!”
黃帝一聽,樂了:“哈哈,這比喻有趣!那氣血的反應大小又是咋回事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岐伯接著說:“這氣血的反應啊,就像咱們觀察星星一樣。如果問題離心臟咱們可以理解為身體的‘中央處理器’)近,反應就小,像夜空中離月亮近的星星,雖然小但清晰;要是離得遠,反應就大,就像遠處的星星,雖然大但模糊。如果氣血的‘光芒’比平時大了一倍,那就是身體在拼命調整,變化很明顯;要是大了兩倍,那可能就是大病要來了,得趕緊注意!反過來,如果小了一倍,變化就緩和;小到兩倍,那就是身體在溫柔地提醒我們,注意小細節,別忽視身體的小抗議哦。”
黃帝點頭:“嗯,有道理。那氣血的這些變化,對身體到底是好是壞呢?”
岐伯解釋道:“好就好在它是身體的自我調節機制,就像自然界的福報和懲罰。做得好,身體就獎勵你,讓你更健康;做得不好,就懲罰你,讓你不舒服。所以,觀察氣血的變化,就像看天象一樣,高遠的可能影響不大,但低近的就得小心了。這就像你抬頭看天上的星星,遠的星星閃爍你可能不在意,但家門口的路燈不亮,你肯定會注意到吧?”
黃帝笑得更歡了:“哈哈,老岐你真是越來越會講故事了。那歲運太過或者不及,又是怎麼影響身體的呢?”
岐伯認真地說:“歲運太過,就像天上的行星偏離了軌道,跑到北邊去了,這時候身體的某些功能就可能過度亢奮,得小心調節。如果歲運和身體的運氣相合,那就像行星各走各的道,互不干擾,身體就和諧健康。歲運太過時,就像星星害怕得失去了顏色,還會影響到它的‘母親’五行相生中的母髒),而歲運不及呢,就像被欺負了一樣,顏色都變成了它剋制不了的那種五行相剋中的相剋色)。這時候啊,很多人就會懵懵懂懂,不知道身體在幹啥,其實啊,這就是身體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該注意啦!”
黃帝感慨:“原來如此,看來咱們的身體真是個複雜又神奇的宇宙啊!”
岐伯點頭:“是啊,陛下。所以咱們中醫講究的就是順應自然,調和陰陽,讓身體這個宇宙和諧運轉。就像咱們現在喝茶聊天,也是在給身體放個假,讓它也享受享受這悠閒的時光呢!”
黃帝好奇地問岐伯:“哎,你說那天災人禍的預兆,到底是怎麼個對應法呢?是不是跟咱們生活裡的那些個小情緒、大環境都有點關聯?”
岐伯微微一笑,那笑容裡彷彿藏著千年的智慧:“黃帝陛下,您問得妙啊!這自然界的災害,確實各有各的‘化學反應’,咱們得細細品。您看,時節到了,萬物生長有盛有衰,就像人心情好時吃嘛嘛香,心情不好就食慾不振。而那天災人禍來侵擾,也有它們自己的脾氣,有的逆來順受,有的卻硬碰硬。還有啊,那些‘留守’的災害,有的影響大,有的卻只是小打小鬧。表現在外,有的看著就讓人揪心,有的則還算溫和。再深一層,這些災害背後,還有宿命的較量,勝負難料。所以啊,這些徵兆一出現,吉凶禍福也就跟著定了調。”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繼續追問:“那你說的‘善惡’之分,又該怎麼理解呢?是不是就像人的情緒那樣,有喜有怒,有憂有喪?”
岐伯點頭如搗蒜:“對頭!自然界的這些變化,也像極了人的七情六慾。有溫潤如春的喜悅,有狂風暴雨的憤怒,有綿綿不絕的憂慮,也有蕭瑟淒涼的哀傷。還有溼潤滋潤的‘澤’,和乾燥難耐的‘燥’。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常態,咱們得像偵探一樣,仔細觀察,才能捕捉到它們的蛛絲馬跡。”
黃帝笑著點頭:“有意思,那這些情緒啊,哦不,是自然現象的高低強弱,有區別嗎?”
岐伯擺擺手,笑道:“陛下,您這問題問得深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有的現象氣勢磅礴,有的則顯得微不足道,但它們在自然界中的響應,其實是一樣的。就像咱們人,無論高矮胖瘦,面對同樣的挑戰,都得努力去應對,不是嗎?所以,人也要學會順應自然,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
黃帝哈哈大笑:“說得好!那再問問你,這道德教化、政策法令的變動,還有自然界的升降起伏,它們之間又是怎麼相互影響的呢?”
岐伯沉吟片刻,緩緩道來:“這道德教化、政策法令,還有自然災害的變化,它們之間啊,就像是舞臺上的演員,各有各的劇本,各有各的節奏。誰也不能強加於誰,誰也不能多佔一分便宜。就像春天不會突然跳到冬天去,政策也不會一夜之間大變樣。它們之間的往來、大小變化,都是遵循著各自的規律,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就像是身體的經絡,有升有降,缺一不可,共同維持著生命的平衡。”
黃帝好奇地問:“哎,岐伯啊,你說這病啊,它是怎麼來的呢?有沒有什麼玄機?”
岐伯微微一笑,那笑容裡彷彿藏著千年的智慧:“黃帝陛下,這事兒啊,得從‘氣’說起。您想啊,自然界裡那和諧美好的景象,就像是‘德化’,是氣執行得順暢、吉祥的象徵。而咱們人類社會那些規章制度,就像是天地的‘政令’,讓氣有了秩序,各安其位。有時候呢,氣候會來個突然變臉,那其實是自然界在自我調節,恢復平衡,咱們稱之為‘變易’,是復歸的標記。可要是遇到天災人禍,那就是‘災眚’了,是氣受傷的開始,也是疾病滋長的溫床。”
“再深一步說,當五行之氣相互制約、平衡時,身體就和諧健康;一旦它們之間失去了平衡,相互間不能和諧共處,那就是生病的前兆了。要是這時候再被外邪趁機而入,那病情可就得加重幾分了。”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妙哉!你這番話,簡直就是精闢到閃光的理論,是大聖人的智慧結晶啊!它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大道,讓我們能一直探索到無窮無盡,深入到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我聽說啊,真正懂得天道的人,他說的話必然能在人間找到對應;善於談論歷史的人,他的見解在今天也能得到驗證;而精通氣理的人,他的智慧會在萬物之中彰顯無遺;那些能順應天地變化的人,簡直就是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而那些深諳變化之道的人,更是能夠洞察神明的奧秘。這樣的高論,除了你岐伯,還有誰能說得如此透徹呢?”
岐伯謙虛地擺擺手:“哪裡哪裡,陛下過譽了。”
黃帝想了想,接著說:“這樣吧,這麼寶貴的學問,得好好儲存起來。咱們挑個黃道吉日,把這些話刻在玉簡上,藏進最神聖的地方,每天清晨我都來讀一讀,就叫它《氣交變》吧。而且啊,每次閱讀前,我都要齋戒沐浴,以示對這份知識的敬畏。傳授給後人時,也得慎之又慎,不能讓這智慧的火種輕易熄滅。”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