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陽明”,那可是個陽光燦爛的代名詞,代表著身體的“陽剛之氣”。陽明要是旺盛,你整個人都會散發出一種“我很好,我很強大”的氣場。不過,陽明過頭了也不行,容易變成“火爆脾氣”,這時候就得小心“震驚飄驟”的變化了,比如突然的情緒失控,或者是身體上出現的一些急性症狀。
接下來,咱們說說甲子、甲午這兩位“高手”。在中醫五行學說裡,它們代表著某種週期性的變化規律,就像是自然界的四季更替。當甲子、甲午年到來時,自然界的“運氣”就會有所變化,影響到咱們的身體。這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天氣格外陰沉,雨水連綿,就像是進入了“陰雨模式”。而你的身體呢,也可能會出現一些“中滿身重”的症狀,感覺像是被溼氣包圍,提不起精神。
不過別擔心,中醫可是有著豐富的應對之策。比如說,針對這種“陰雨模式”,咱們可以來個“祛溼健脾”的小妙招。首先,得找到身體裡的“祛溼大穴”——陰陵泉和足三里。陰陵泉就像是身體裡的“排水口”,多按按它,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溼氣;而足三里呢,則是脾胃的“守護神”,常按可以強健脾胃,提高身體的運化能力。
說到方劑,咱們來聊聊“健脾祛溼湯”。這方子啊,就像是給身體準備的一碗“營養粥”,裡面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這些“祛溼高手”,還有黨參、黃芪這些“補氣大將”。製作起來也不難,把這些東西洗乾淨,放到鍋裡,加上適量的水,就像燉湯一樣燉個一兩個小時,然後濾掉藥渣,一碗香噴噴的“健脾祛溼湯”就完成了。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單位,大概就是白朮15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澤瀉10克、黨參10克、黃芪20克。每天喝上一碗,保證你精神煥發,溼氣全無!
再來說說脈象吧。中醫診病,望聞問切,切的就是脈象。脈象就像是身體的語言,透過它,我們可以瞭解到身體的狀況。比如說,溼氣重的人,脈象往往會比較“濡”,就像是摸到了一團溼棉花,軟綿綿的,沒有力氣。這時候,咱們就得注意調整飲食,少吃生冷油膩,多吃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再配合上面提到的穴位按摩和方劑調理,相信很快就能恢復到一個健康的狀態。
說到這“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徵”,咱們得先把它想象成一場古代音樂療法的奇幻旅行,這可是調節身體小宇宙的五氣順風車哦!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穿越而來的音樂治療師,手裡握著的不是藥瓶,而是五根神奇的“音符魔杖”。第一站,“太宮”,就像是大自然裡最沉穩的鼓聲,緩緩敲打著你的心房,告訴你:別急,慢慢來,穩是健康的第一步。
接著,“少商”,它輕盈得像清晨第一縷穿透樹葉的陽光,用高音小調的清新,幫你驅散一夜的疲憊,喚醒一天的活力。
然後,旅程接近尾聲,“太羽”就像是悠長的笛聲,在山谷間迴盪,帶著一絲寧靜致遠的禪意,告訴你:是時候放慢腳步,享受一下內心的平和了。
但別急,輪迴之美在於重新開始。“太角”,它就像春天的第一聲鳥鳴,清脆悅耳,預示著新生與希望,告訴你: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帶著滿滿的正能量出發吧!
最後,“少徵”,它像是一場熱鬧的篝火晚會,熱烈而不過分,用它那歡快的旋律,點燃你內心的熱情,讓快樂成為生活的常態。
“少陰、太商、陽明”,這些可不是什麼武林秘籍裡的招式,而是中醫裡的經絡和臟腑名稱。在現代穴位體系中,“少陰”咱們可以理解為與心腎相關的經絡系統,雖然具體穴位眾多,但咱們可以想象它是守護我們內心平靜與腎臟活力的“超級英雄”;“太商”呢,聽起來像是個商隊的頭領,但實際上在古代可能是指與肺經有關的一個穴位,現代對應的話,最接近的可能是肺經上的“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甲根外側,是治療喉嚨痛、感冒的小能手;至於“陽明”,這可是個大傢伙,包括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是咱們消化和吸收營養的高速公路,穴位多得數不清,比如合谷穴虎口處),就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明星穴位,一按下去,頭疼腦熱都能緩解不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接下來,“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同正商”,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古代的天文術語,其實是在講五運六氣中的年份與五行對應關係。簡單來說,“庚子”和“庚午”這兩年,它們的運氣特點都與“商”金)氣相對應,意味著這兩年可能氣候偏涼,適合清清肺火,養養肺氣。不過,咱們現代人不需要那麼嚴謹地按年份養生,只要根據季節和身體狀況調整就好。
“其運涼勁,其化霧露蕭飋,其變肅殺凋零,其病下清”,這段話描述的是金氣過旺時的自然現象和人體反應。想象一下,秋風起,天氣變得涼爽而乾燥,霧氣繚繞,樹葉開始凋零,這就是大自然的“涼勁”。如果人體內的“金氣”可以理解為肺氣或肺功能)太過了,就可能出現咳嗽、面板乾燥、便秘等“下清”症狀,就像秋天樹葉落光,大地顯得有些蕭瑟。
那麼,怎麼調理呢?咱們不妨來聊聊“方劑”。在古代,可能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確的克數計量,但咱們可以試著還原一個適合這種氣候的“潤肺湯”。想象一下,咱們需要一些溫潤的食材來平衡體內的“金氣”。比如:
潤肺湯
材料大約換算成現代克數):
雪梨 1個約200克),去皮切塊,潤肺止咳;
百合 15克,清心安神,潤肺止咳;
銀耳 10克,泡發後撕成小朵,滋陰潤燥;
冰糖 適量,調味兼潤肺;
枸杞 5克,滋補肝腎,明目。
制配方法:
1. 將雪梨、百合、銀耳放入鍋中,加水沒過食材,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煮約30分鐘;
2. 加入冰糖和枸杞,繼續煮5分鐘至冰糖完全融化;
3. 關火,稍微冷卻後即可享用。
這道湯不僅味道清甜,還能有效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是不是比啃書上的古文來得直接多了?